•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考古发现
  • 浙江海宁朱福浜遗址:揭示一处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大型聚落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为配合海宁经编产业新材料创新基地投资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项目涉及的朱福浜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全面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计143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581个,出土各类遗物1384件(组)。文化堆积包含崧泽、良渚、商周、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以史前时代的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反映出此地曾经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基层村落。

    朱福浜遗址的分布范围约2万平方米,保存形态不规则,被古河道分割成三个片区:西北部一小块,东北部一大块,中间为西南—东北向长条形的核心区。西北片揭露崧泽文化土台2个、房址3处、灰坑4个、墓葬3座,良渚文化土台1个、灰坑9个、墓葬10座;中间核心区清理崧泽文化土台8个、房址3处、井窖1个、灰坑40个、墓葬51座,良渚文化土台3个、房址6处、灰坑78个、灰沟2条、墓葬82座;东北片揭露良渚文化土台7个、叠石圈1个、灰坑9个、墓葬7座。

    史前聚落从崧泽晚期延续至良渚晚期,其中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衔接较为紧密,遗迹也相对丰富。文化堆积整体由南往北、自西向东发展,崧泽文化遗存多见于南部和西部,东北片仅见良渚文化遗存。每个片区相对独立,以人工土台为依托,居址多位于土台中部,周边有灰坑、灰沟、井窖等相应的生活遗迹。墓葬也埋在居址附近,排列有一定秩序,或成组,或成排。这种居葬合一的分布格局,体现了浙北地区崧泽、良渚文化常见的聚落形态。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土台分别为10处和11处,两者数量相近,堆筑方式也一致,皆以黄褐斑土、灰褐斑土等多层堆叠,有的夹杂较多红烧土颗粒,局部似有夯筑迹象,残存厚度35~140厘米。部分良渚土台系在崧泽土台基础上扩建而成。土台面积大部分为120~1200平方米,崧泽时期最大土台面积为1260平方米,良渚时期最大土台面积达4200平方米。

    崧泽时期与良渚时期的房址数量相同,皆6座。建筑形式也相似,长方形地面建筑为主,多残留成排的柱坑,有的尚存基槽,或铺有红烧土垫土,面积8~42平方米不等。崧泽时期F5保存较好,呈长方形,面积约33平方米;室内铺有红烧土垫土,柱坑16个,分三排,排列较整齐,坑径30~50厘米(图1)。崧泽时期F11面积约14.6平方米,残存9个柱坑,分三排布列。崧泽时期F12位于F11东侧,面积约42平方米,也分三排,残存17个柱坑,部分可见柱芯痕迹。F12是在F11坡相生活垃圾上堆填黄土新建的房址,反映了建筑空间扩展和更迭的过程。良渚时期F6有倒塌的红烧土墙基,平面呈长方形,内有隔墙,面积约22.7平方米;4个疑似磉墩的硕大柱坑呈规则的长方形排列,且位于建筑中央,直径40~66厘米,深50~70厘米,间距95~145厘米,坑内填埋大量红烧土块。

    1.jpg

    图1 F5

    叠石圈遗迹位于东北区台Ⅵ中心,直径3.6~3.8米,以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边缘整齐,墙体宽约0.5米,残高0.6米。石圈内散落着成堆的碎石块,应是构筑物倒塌所致。这是继皇坟头遗址之后再次在海宁地区发现叠石圈,而且保存较完整,又位于小型土台顶部,推测是一处粮仓基础。该遗迹最终被整体打包提取(图2)。

    2.png

    图2 叠石圈

    崧泽文化墓葬共55座,墓向多数朝南,有5座朝北。墓坑长126~278厘米,宽45~94厘米。墓内随葬品1~11件,平均每墓4件。M16是个特例,墓坑内未见任何随葬品,只有一大一小两具骨架;大骨架保存较好,为成年男性,小骨架保存较差,性别难辨;推断此为父子或父女合葬墓。随葬品共计219件,其中陶器182件、石器14、玉器23件。陶器有鼎、豆、壶、深腹双鼻壶、罐、盘、盆、杯、纺轮等;石器以石钺为主,另有个别石锛、石镞和石纺轮;玉器有锥形饰、坠饰、端饰、玉管、串珠、隧孔珠、玉片、玛瑙璜片等。M146出土了灰陶罐套置于红陶钵内的一组器物,灰陶罐肩部带有凸棱并饰有12枚乳钉,器形罕见,其功能可能与祭祀有关。

    良渚文化墓葬共99座,墓向绝大多数朝南,仅3座朝北。墓坑长160~260厘米,宽60~98厘米。另有8座墓坑长度小于120厘米,当为小孩墓。墓内随葬品0~16件,平均每墓5.4件。随葬品共计536件,其中陶器418件、玉器66件(组)、石器52件。陶器有鼎、豆、罐、双鼻壶、盘、盆、簋、壶、杯、宽把杯、尊、纺轮等;石器有钺、镞、刀、镰、纺轮、砺石等;玉器有琮、镯、耘田器、锥形饰、坠饰、珠串、隧孔珠、管等。M25出土8件随葬品,包含两件黑色的线轮状石器,出土时紧贴,大小和造型一致,圈槽内有明显的锉痕。M47随葬品9件,其中8件为陶器,另1件为双鼻壶形状的玉坠,殊为奇特,其形态与带盖双鼻壶酷似,颈部还琢刻了三道装饰性凸棱,通长2.9厘米(图3)。此壶形玉坠位于墓主胸部,出土时突榫朝向墓主头端,表明原来佩挂于胸前。M133随葬品仅12件,却出土了一件罕见的玉琮;此琮出自墓穴中部,单节,造型规整,饰简化人面纹,受沁严重,表皮大部分剥落,局部尚存玻璃光泽;器高7厘米,射径8.9厘米,孔径6.5厘米(图4)。值得注意的是,该玉琮的鼻饰为交叉平行线刻纹,突破了常规鼻饰的范式。

    3.jpg

    图3 壶形玉坠

    4.png

    图4 玉琮

    此外,中区北部发现一座广富林时期的墓葬M49,随葬品仅4件,分别为鼎、印纹罐、黑陶杯和红陶鬶。黑陶杯造型修长,胎壁极薄,颇似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崧泽文化灰坑呈圆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直径85~330厘米,深48~170厘米。其中H122出土3件陶壶,皆完整,疑似窖藏。良渚文化灰坑呈椭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直径55~285厘米,深18~78厘米。H55较为特殊,平面近圆形,直径约80厘米,深10厘米,内设一直立的陶罐,罐内置一枚陶纺轮,罐顶部倒扣一件圈足盘;其功能应为祭祀坑。

    经过初步整理,最近在东北片发掘区的良渚文化地层陶片中,拼对出一件陶质房屋模型,与余杭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房屋模型酷似。该器物以夹砂细红陶捏塑,屋顶呈四面坡,有屋脊,也有屋檐,一侧坡面残缺,少部分墙体尚存。每一坡面均有一个鼻子状的细长气窗,坡面刻有人字形交错的细密平行直线,表明屋顶覆盖着某种编织物。整器俯视近方形,残长4.9厘米,宽5.3厘米,屋顶残高3.5厘米,带墙残高4.5厘米(图5)。该房屋模型比卞家山的房屋模型略小,胎体更薄,制作也更精细。可惜墙体部分残缺严重,依然无法判断当时房屋的墙体高度与屋顶的比例,以及门与窗的布局和形制。无论如何,这一发现再次证明良渚时期的主流房屋形态应为带气窗的四面坡屋顶,对于还原当时的建筑样式具有重要价值。

    5.jpg

    图5 房屋模型

    海宁地区史前遗址众多,经过大规模发掘的有达泽庙、小兜里、皇坟头等。朱福浜遗址是海宁地区史前时期又一个颇具规模且得到完整揭露的基层村落,文化遗存以崧泽—良渚文化为主,它所反映的聚落模式和演变轨迹,代表了嘉兴地区史前社会发展轨迹的一个经典案例。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罕见的遗迹和特殊器物,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它的陶器群与良渚遗址群有诸多相似性,两者之间或存在某种关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赵晔、秦锐、程泽恩、田野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