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综合新闻
  • 浙江文化保护工程“上新”,首座考古博物馆开馆即出圈
    走,去玉架山考个古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7月10日讯(记者 胡金)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临平区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在这个暑假火了,从考古学视角解读遗址内涵,并加持高科技展陈设施,引发年轻人考古打卡热潮。自5月18日开馆以来,这里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其中近七成访客是90后。

    已“三刷”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宁波姑娘王晨晨告诉记者,来这里才发现,考古原来这么有趣,不仅能更好读懂玉架山、读懂良渚文化,且“每次都有新体验”。这次她要借助AR技术,“亲手”搭建一座良渚先民的半地穴式房屋。看着虚拟的梁柱、茅草屋顶一步步组装成形,她感慨道:“原本陈列在展厅里的文物、刻画在器物上的符号,都变得愈发鲜活起来。”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围绕临平遗址群、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设立了三大展厅,展陈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超1800件。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被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评价为“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

    20年来,浙江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和博物馆建设,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是“最新作品”。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表示,浙江平均每月有两座新博物馆开放,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仍让他耳目一新,“这里不光呈现文物本身,也讲述它们如何被发现的故事,填补了浙江博物馆领域的一个空白”。

    步入临平遗址群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分立于左右两侧的弧形数字屏幕,如同海水翻涌卷起的浪潮,配合着数字动画,讲述临平地区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一旁的茅山遗址厅里,访客周颖刚看完一场沉浸式裸眼3D数字影片。她说,仿佛站在4000多年前的水田边,亲眼目睹牛蹄踏入泥泞留下印记。

    记者发现,馆内展出了很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资料实物,包括考古勘探日志、墓地平剖面图等。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副馆长李龙解释,考古学概念相对抽象,这样的展陈设计鲜明具体,能让年轻人更容易走近考古。

    “考古学是小众专业领域,随着访客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既保证专业性,又增强普适性。”李龙指着服务中心的访客意见簿说,目前已累计收集了上百条建议,不少都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改进:

    在玉架山遗址厅,“镇馆之宝”良渚文化刻符玉璧上多了一束光,让游客能更清晰地看到玉璧内凹边缘的刻符;无障碍展厅内,一面触控屏下放了一支触摸笔,方便坐轮椅的访客轻松操控……

    李龙透露,他们正在策划举办一场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无障碍展厅的升级,并计划推出模拟考古发掘、文物修复体验等项目,目的是架起考古和大众的桥梁,让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圈粉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