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文物鉴赏
  • >
  • 珍品赏析
  • 每日一见|五代十国吴越漆阿育王塔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作者:浙江省文物鉴定站

    640.jpg

    五代十国吴越漆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之名源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宝塔的佛教传说,但中国阿育王塔的形制应为印度覆钵式佛塔传入后演化而来,多为铜、铁制成的小型佛塔。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效仿阿育王造佛塔的典故,大量铸造此种佛塔用以藏经,故此类佛塔又称宝箧印经塔,表面涂金者又称金涂塔。

    该塔1965年在温州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白象塔出土,现藏温州博物馆。残高19.3厘米,底座边长12厘米,塔刹已损,仅存基座、塔身和四角山花蕉叶。基座四面各开四龛,每龛饰一坐佛。塔身方形,中空,顶部略凸,刻有十二瓣莲纹;塔檐倒梯形,檐下塔身四壁券门内镂刻佛本生故事,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月光王施首;四角置倚柱,柱头各立一金翅鸟。顶部四角山花蕉叶外两侧分两层雕刻佛传故事画面,内侧各饰三层佛像,属于典型的吴越国阿育王塔。该塔以山麻干粉末和油脂混合物塑雕而成,表面髹褐红色漆,制作工艺精致,是目前仅见的一座漆阿育王塔。

    图文选编自《越地藏珍·浙江馆藏文物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