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岗头窑址现场
路桥,背山面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商业文化,被誉为千年商都。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路桥已完成157处“三普”登录点复核。重新盘点这些文物,我们会发现,过去商贸繁华的影子,至今留在文物中。
一
路桥地处温黄平原腹地,因海而生,也因海而兴。路桥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总是离不开海。
因为靠海,过去的路桥人极容易卷入各种斗争。
“白石驿道,是明洪武年间为了抗倭而建,那里有古驿道、关隘、风雨亭。”路桥博物馆馆长、路桥“四普”普查队负责人叶祥青介绍,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路桥人建了很多抵御土匪的民间防御设施,如光明炮台、石曲方庚甫炮台、新路方祥初炮台等。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如解放一江山军事遗址、解放一江山岛驻军旧址、黄礁山战斗遗址,则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解放一江山岛的事迹。“这些海防遗址,从西到东分布在路桥,体现了各个时期路桥沿海防护的特色。”叶祥青说。
2010年,路桥发掘的灵山遗址,将台州沿海地区的古文化,从商周时期上推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灵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甚至还有较多的炭化稻米遗存。
“路桥的历史源头比较早,还有小人尖遗址等历史遗址,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路桥,这可能是古人对自然的选择。”不难想象,路桥先民跋山涉水,迁徙至此,被这片土地所吸引,至此繁衍生息。
路桥的青瓷窑址群,位于桐屿街道埠头堂村、盐岙村、杜岙村等地。“路桥瓷业的发展很早,可追溯到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叶祥青说,这在侧面说明了路桥早期先进的手工技艺还有悠久的商贸史。
路桥十里长街,宋代“商贾云集、车辆辐辏”,明清时成为浙东南知名商埠,古街里晚清风格的古建筑,完好的榫卯结构,都是文物最生动的记录。
二
路桥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虽不多,但分布较为分散,部分点位位置难寻。
“我们核心成员有8名,每次出发前,大家先熟悉‘三普’资料,了解文物单体数量,到现场后要与‘三普’资料进行核对,记录点位的现状。”普查队员项依茜说,每次实地调研,都需要大家分工协作,一个确定文物本体范围,一个拍摄照片资料,另一个记录文物现状、照片拍摄方位等信息。
由于“三普”时技术手段有限,文物数据资料并不能做到十分翔实。哪怕近在眼前的文物,“四普”田野调研中,都会花费不少精力。
小普陀军事暗堡,在金清镇海南村琅玑山上,“难点在于,周边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只知道在琅玑山山上,因为暗堡位置隐秘,加上多年无人打理,十分难找。”普查队找了两名当地向导,花了两天时间,最终通过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测量仪的坐标导航,找到了小普陀军事暗堡。
相比“三普”,“四普”的调研手段上,有不少科技加持。“RTK测量仪、无人机,这些能快速帮我们明确点位,并进行高清晰度拍摄,更加全面地收集点位资料信息。”项依茜说。
田野调查中遇到难题时,路桥普查队还邀请了省考古所专家谢西营前来指导。针对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谢西营逐一给予了详细解答,“当时谢西营老师和我们一起去了岭岗头窑址,现场指导我们RTK坐标采集、移动端拍照、标本采集等。”台传媒记者卢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