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衢州那些博物馆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5-05-21 来源:衢州日报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既呼应了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对文博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也聚焦于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时代潮涌之下,衢州的博物馆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定位?

    搭建立体化博物馆矩阵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文博场馆人气持续高涨。衢州市重点文博场馆(博物馆、周王庙、赵抃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86326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2.5%。其中,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博物馆5天接待46643人次,单日最高突破1.4万人次,创假期纪录。

    这组数据不仅折射出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博物馆正以更创新的表达、更开放的姿态,沟通古今、连接中外、服务社会。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窗口。衢州拥有万年文化史、四千多年建城史,散落三衢大地的博物馆,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

    目前,本地有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江山市博物馆、开化县博物馆、常山县西源革命纪念馆5家国有博物馆(纪念馆),衢州市雅趣黄蜡石博物馆、衢州市腾云文化艺术博物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

    从城市到乡村,衢州构建起立体化的博物馆矩阵。2024年以来,衢州建成省级乡村博物馆14家,累计建成省级乡村博物馆55家。这些既“土”又“特”的乡村博物馆不仅让乡村百姓享受了比以往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模式之变”重构对话方式

    对应《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文物局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一十百千”计划,即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1家,建设国内领先博物馆10家,国家等级博物馆总数达100家,建设乡村博物馆(展示馆)1000家。在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除了数量之变,衢州的博物馆也呈现出“模式之变”。

    5月18日,“文物面对面”再升级,一出“镇馆之宝金娃娃出逃记”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博物馆内上演,以“文物+演绎+文创”的方式,创新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文物内涵,活化历史场景;龙游县博物馆举行第四届“5·18博物馆之夜”,设置“浮沉印记”皮纸书签定制区、“剪映千年”窗花体验区、活字印刷互动区等,让古老玩法焕发新活力;江山蜜蜂博物馆让游客置身厂区,近距离观摩生产过程,或体验制作产品,更具现场感、参与度和互动性,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博物馆还专门聘请了6名专职讲解员……

    展陈的创新、互动的深化、服务的延展等,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构衢州各个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方式。

    文明的温度不曾改变

    今日之博物馆,应以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教育使命的践行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变革中锚定初心,以“不变”的使命宗旨应对“万变”的时代浪潮。

    科技更新中,不变的是以文物保护筑牢传承根基。2018年,衢州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18163件(套)。珍贵馆藏文物全部登记备案,为研究阐释、展览策划提供了清晰的“资源图谱”。从西汉龟钮铜“鲁伯”“鲁尊”套印、北宋青白釉瓷香薰,再到“南宋金娃娃”,对藏品的保护、研究,应成为衢州各个博物馆分享知识、开展教育的基石。博物馆也要盘活现有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民众与文物的交互性。

    知识迭代中,不变的是以研究阐释揭示历史脉络。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博物馆常设展厅主题伴随最新的考古成果,升级为“万年衢州”;龙游县博物馆“故土乡情——龙游民俗文化展厅”谱写商帮岁月长歌;开化县博物馆展出浙江最早的青花瓷窑址——龙坦窑的珍贵瓷片,串联古瓷脉络;常山的芳村记忆馆内,小朋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喝彩歌谣,让文化传承在乡音中绵延……更多博物馆要进一步增强运营能力,以深化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出优质展览、主题活动以及教育和互动项目。

    形式流变中,不变的是以多元服务传递文化温度。从小小讲解员“出圈”,到志愿者身穿汉服迎客来,再到英语志愿讲解员“上岗”,助力国际化志愿服务升级……衢州各个博物馆的展览解说,正放弃晦涩术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公众不只是想看到展品,更期待看懂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博物馆需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咨询、预约、讲解、导览、投诉等服务内容及程序。

    当数字技术加持于展览展陈方式,当社交媒体重塑信息传播模式,技术与人文的激荡变化中,文明的温度不曾改变。

    从南孔圣地的晨钟暮鼓,到钱江源头的青瓷碎影,衢州的博物馆正在书写一部流动的史诗。当游客透过放大镜细看“万年稻米”,体验宣纸抄造,参与非遗剧本杀时,文化的基因便在这“变”与“不变”的辩证中完成传承。这或许正是今天博物馆的最佳注脚:让历史活在当下,让传统通向未来。

    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郑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