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博物馆工作
  • 不光讲文物,还讲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浙江日报

    zjrb2025051300004v01b003.jpg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内景。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本报杭州5月12日讯 (记者 叶怡霖) 5月18日,浙江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即将开门迎客。以考古为名的博物馆,和普通博物馆有何区别?5月12日,记者提前探营这座令历史文化爱好者期待已久的博物馆。来到杭州市临平区的玉架山遗址旁,一座形似山峦的建筑映入眼帘,大面积的白色石材幕墙简约大方,让人不由想起良渚时期的玉器。这就是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玉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临平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遗址的发掘从2008年开始,持续十余年,是目前已知唯一贯穿良渚文明兴起、发展直至衰落全过程的聚落遗址,由六个环壕相互连接组成。玉架山遗址凭借其重要的考古价值,于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座以玉架山遗址为名的博物馆,并不仅仅与玉架山遗址相关,其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三大展厅,还有一间无障碍展厅。馆内共展出文物1800多件,其中不少是孤品,比如横山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琮,还有玉架山的刻划符号玉璧——这也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有刻划符号的良渚文化玉璧。

    考古博物馆有何特别之处?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用一句话总结:“我们讲的不光是文物,也讲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看到遗址群的考古发掘过程以及成果,近距离了解考古学知识。比如在玉架山遗址展厅,参观者能看到一面陶器墙,通过陶器不同的器型进行对比,判断其所属时间的早晚。考古工作者也是从陶器器型的演变出发,推断出玉架山遗址六个环壕为同步营建,贯穿了良渚文明的整个过程。

    透过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室外的玉架山考古遗址。李龙表示,馆方已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机构,筹备科技保护基地与公众教育项目,未来将开展丰富活动,让考古成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