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综合新闻
  • 新石器时代“台州模式”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4-27 来源:台州日报

    非常值得自豪,台州人!

    在当代,智能制造的“台州模式”风生水起,高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卫星等工业“爆款”闪耀登场,放在国际舞台都是举足轻重,成为台州迈向工业4.0时代的重要标志;四十年前,民营经济的“台州模式”,打造“草根逆袭、异军突起”的神话,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成功实践和精彩样板,更为台州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影响至今。

    今天要说的是一万年前的“下汤人”,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台州模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4月24日,仙居县下汤遗址荣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被誉为“中华远古村落的化石”,是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突破。专家认为,下汤遗址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为进行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与北方早期旱作农业社会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换言之,这个“台州模式”,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主动利用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通俗地讲,台州人最早依靠稻作收成的相对确定性,改变了狩猎和野生果子采集的不确定性,确保食物来源的稳定性,继而带来村落聚居的稳定性,促进生产生活组织的分工合作及农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这样的史前遗址在全国具有唯一性。这是台州先人的智慧与成就,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它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提供实证支撑,其意义将进一步放大。

    在浙江,5000年前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国际考古学界公认其“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脉络”。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评价该发现“改写了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的认知”。‌‌7000年前的宁波河姆渡遗址,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而下汤遗址记录了万年浙江的史前文化序列和演进历程,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连续发展的重要实证,树立了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标杆。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魏的话说,“完全颠覆我们原来的认识”。

    就国内农耕文明而言,考古及史学界此前的研究包括:5000年前的杭州良渚文化、6000年前的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6000年前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半坡文化,7000年前的宁波河姆渡文化。就全人类而言,关于人类农耕文明的起源,权威表述是:“考古证据显示,最早的农耕活动出现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仙居下汤遗址的发现,一下子把人类农耕文明往前推了1000多年。下汤农耕的兴起,还伴随磨制石器(如石铲、骨耜)和陶器的使用,推动了食物储存与加工技术的进步,进而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可以说,台州早年“下汤人”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考古的意义在哪里?考古通过物质遗存构建历史框架,揭示历史脉络与文明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这个智慧,既包括现代文化创新与全球文明互鉴,还在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认同感、城市凝聚力以及面对未来的开拓精神。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这样的智慧足以让我们勇攀高峰、俯视全球、一往无前。站在人类文明史的维度回望,所谓的“文明优越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涟漪。数千年文明积淀赋予我们的,不是顾影自怜的怀旧,而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自信,是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贡献东方智慧的使命担当。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永远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基因特征,历久弥坚。

    台州作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祖祖辈辈不断开垦开掘开发的谋生之地,融合了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积厚流光。而我们,作为“下汤后人”,既传承最古老、最强大的优秀基因,又在海纳百川中不断超越,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沧海桑田,变的是风云世界的纵横捭阖,不变的是我们守望相助的情怀和永不停息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不惧风雨、无畏险阻,开拓更加美好的前景,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台州模式”,为全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再做贡献。胡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