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仅是记忆的锚点、对话的空间,更是社会凝聚力的引擎。全球博物馆携手合作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4月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的发言铿锵有力,为这场国际盛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过去三天,从“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到“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媒介和平台”,良渚见证了全球文博领域的专家们各式各样的观点分享。各大博物馆在保护和捍卫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强化包容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被深度探讨。
在“展示当代博物馆的挑战与创新”环节,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赫苏斯·马丁内兹·阿尔维组以圣地亚哥博物馆在遭受飓风奥蒂斯破坏之后的修复为例,讲述了当地政府与博物馆携手进行救援支持和文物修复工作的经历。
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德尔·凯尔纳的分享,则聚焦巴西国家博物馆在一场大火后的“重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藏品记录和复原文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分享了在场馆建设智慧赋能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是“跨越700年的山水对谈”沉浸式数字展,成功实现了博物馆“活化”的时代使命。
闭幕式上,与会专家达成了一系列建设性共识——博物馆应加速转型,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并投身社会变革,鼓励边缘群体参与文化叙事,以促进社会公平;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呈现提供了新路径,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了知识的高效共享;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交流的纽带,应引领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这场全球“文博大咖”的文明直播,让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变得越来越清晰。
论坛虽已闭幕,但博物馆的未来可以有千万种可能。在各国文博领域专家共探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之时,一个更加紧密的全球博物馆社区正在形成。
记者 沈维 余杭微融圈 张晓欣 高源青 朱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