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综合新闻
  •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揭晓
    发布时间:2025-03-03 来源:浙江发布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近日在杭州举行,经过评委会评议,最终评选出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10项。

    1.png

    仙居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位于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1.jpg

    下汤遗址近景(由西向东)

    下汤揭露了上山文化时期外围各土台环绕中心台地的聚落格局,各土台可能对应基本的社会单元,这是上山文化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填补和刷新了对早期农业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总之,下汤遗址丰富的聚落要素、清晰的聚落结构,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样本。

    衢州皇朝墩遗址

    皇朝墩遗址地处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金衢盆地西侧,衢江北岸,是一处自上山文化中期延续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

    2.png

    皇朝墩遗址航拍图

    皇朝墩遗址台地及环壕中的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联系极为紧密,器物演化有较强的一致性,为深入探讨上山与跨湖桥文化之间的演化、跨湖桥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聚落格局,为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重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是聚落考古理念新的实践成果。

    庆元小熊山遗址

    小熊山遗址位于庆元县五都香菇小镇,北距松源溪约400米,地处松源溪南部河谷平原的一处小山岗,海拔约300米,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南的一处好川文化遗址,其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庆元县无先秦时期遗址的空白。

    3.jpg

    小熊山遗址发掘区航拍图

    目前已发现遗址近80处,大大延伸了庆元县的历史轴线。小熊山好川时期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分化,显然是好川文化的一处中心聚落。从目前的发掘可知,小熊山遗址既有墓地又有居住区,内涵丰富,在好川文化考古中颇为罕见。

    云和显圣湾遗址

    云和显圣湾遗址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城西路与兴业路交汇处,遗址分为西坡、北岗和南岗三个发掘区,以新石器晚期至龙山文化遗存为主体,年代跨度约在距今5000~3800年,复原面积达13万平方米。

    4.jpg

    显圣湾北岗航拍

    显圣湾遗址是好川文化的一处中心聚落,丰富了好川文化时期瓯江上游地区文化面貌。西北坡前好川时期墓葬的发现为探讨好川文化的源头及其与良渚文化的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北岗发掘区好川文化房址和墓葬等,为探讨好川文化与肩头弄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南岗的高等级墓地将大大增进对史前浙西南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为研究武夷山—仙霞岭一带的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新材料。

    宁波镇海汶溪遗址

    汶溪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村东北侧,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发现古代房址、墓葬、水井、水池、灰坑等各类遗迹约250余处,出土陶、瓷、石、玉、骨、铜、木器等各类完整或可复原标本约800余件。

    5.jpg

    汶溪遗址Ⅱ期发掘区全景(2023-2024年)

    汶溪遗址文化堆积丰厚,年代跨度颇大,是继鱼山、乌龟山、应家遗址之后,在宁绍平原海岸带地区发掘的又一处重要遗址。汶溪遗址的河姆渡早期遗存,是近十年来在宁绍平原的新发现之一,这为研究河姆渡文化早期在海岸带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杭州萧山鲁公桥遗址

    萧山鲁公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金银桥东100米,是一处保存相对较好、堆积序列完整的聚落遗址。遗址主体年代为良渚和商周时期,另外也包含有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地层与遗迹。

    6.jpg

    萧山鲁公桥遗址位置图

    遗址的发掘补充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材料,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南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遗址中的良渚文化遗物既呈现出与良渚遗址群相一致的特征,又呈现出与嘉兴—沪南地区相一致的特征,与邻近的祝家桥遗址较为相似,反映出萧绍平原地区与太湖周边地区活跃的文化交流,表现出独特的良渚文化区域类型特征。该遗址延续时间长,堆积变化大,为研究独特地理环境下人类适应自然,实现自身繁衍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绍兴稽中遗址

    稽中遗址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稽山中学,地处会稽山北麓萧绍平原,遗存年代以战国时期至汉六朝时期遗存为主。

    7.jpg

    战国时期越国和汉代高等级建筑基址

    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实证了文献所载的勾践建都历史;发现的汉六朝时期与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的高等级官署建筑,对研究会稽郡域变迁有重要意义;发掘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遗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三湾窑址群

    吴兴三湾窑址位于湖州城西西塞山西部,所处地势为天目山余脉向钱塘江北部平原的过渡地带。该窑群存在的时间上至东汉早期,最晚可到三国时期。

    8.jpg

    罐、壶、日常用品

    该窑群产品均为明火裸烧,产品丰富,东汉中期器物类型最多,部分淋釉,纹饰丰富,目前统计硬陶纹饰达25种。该窑群为浙江东汉时期低温釉陶向原始瓷再向成熟青瓷转变的关键窑址点,是研究“浙江青瓷”的重要根据点。未来计划在窑址附近进行调查,找寻附近的人类聚集点和其他窑址群。

    杭州临安衣锦城城墙遗址

    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地处南苕溪与锦溪交汇的河谷平原,北依太庙山,南望功臣山,面积约0.51平方公里。

    9.jpg

    临安衣锦城城墙遗址发掘区正射影像

    衣锦城是吴越王钱鏐在晚唐时期新建的第一座城,历晚唐、五代、北宋,随吴越国纳土归宋而逐渐废弃,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本次考古工作明确了城墙与排水沟的兴废年代;廓清了衣锦城东城墙、东南城隅形制结构及复杂的排水系统,为研究吴越国王城规制、防御防洪理念提供了科学资料;“山、水、城”合一的规划设计,为探究衣锦城选址及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例证。

    嘉兴东塔寺遗址

    东塔寺遗址位于嘉兴老城以东2.1公里,面积约4万平方米。据方志记载,寺庙始建于南朝,东塔始建于隋代,是嘉兴“七塔八寺”中最为古老的一座。

    10.jpg

    东塔塔基遗址鸟瞰图

    东塔寺是嘉兴城市历史上的重要地标,是华严宗五山讲寺之一。已揭露的塔基遗址保存完整,时代明确,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古人对水乡环境潮湿软土环境卓越的适应能力。寺院“前塔后殿”的格局保存完好,布局清晰,是中国早期寺院的典型格局,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变化阶段。内容综合自浙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