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一天,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几位村民正在村子东北角一块台地上挖土造田。挖着挖着,一堆碎“瓦罐”出现在大家面前……
多年后,这块挖出“瓦罐”的台地被更多人所知晓——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揭晓,下汤遗址入选。
20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下汤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仲召兵,捧着金灿灿的牌匾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回杭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仲召兵介绍了下汤遗址发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让我们看见了一幅早期“仙居人”生活生产的图景。
村落
下汤村村民很自豪。很多人说,在距离村子仅几十米的地方,先民们在9000年前已经开始建设“下汤村”了。
仲召兵告诉记者,下汤遗址包含上山文化中晚期、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大阶段,完整跨越了整个新石器时代,是上山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址,为研究早期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样本。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选择在这里营造村落,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下汤遗址四面环山、东西邻水。遗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至2米。
目前,下汤遗址已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不足三分之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但内容却极为丰富。截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下汤遗址发现了壕沟、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红烧土广场遗迹等。综合研究后,考古队初步复原了这座早期村落的结构布局和场景风貌。
先看看它的整体结构。由外向内,村落整体上呈层层包裹之势,最外围为环壕,向内依次为人工土台、中心台地。
外围的十余座人工土台和中心土台各已揭露房址2处和4处。9000年前,土台上已生活着一户户人家。彼时是否也有袅袅炊烟、鸡鸣狗吠?
先民们可能很早就开始重视打造私人空间了。在中心台地圆形房址西侧,有一条宽40厘米、深度介于10至12厘米的浅槽,槽内两侧有成排的圆形小柱洞,可能为篱笆墙类的隔离设施。
仲召兵说:“下汤遗址的发掘,让我们初步认识了上山文化时期村落的轮廓,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实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遥远的“下汤村”的神秘面纱将被一层层揭开,一幅远古村落的图景将更加清晰。
陶器
人类对器皿的兴趣似乎与生俱来。
在下汤遗址考古发现中,大量陶器最为引人瞩目。截至目前,下汤遗址共发现大口盆、圈足罐、平底罐、碗、杯等各类陶器约400件。这些陶器造型各异、形制多样,有小到仅有3厘米高的陶杯,也有大到46厘米高的陶缸。
当时人们对陶器需求之大、应用场景之多,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也许从那时起,早期“仙居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八大碗”。
下汤遗址中的陶器不仅形制多样,分布场景也很多元。据了解,中心台地红烧土广场上清理器物坑就有30多座,个别为直接放置在红烧土地面上,坑内陶器一般为3到5件。此外,外围人工台地也有器物坑分布。
“陶器坑是上山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于这些陶器坑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目前还是个谜。”仲召兵说,器物坑多分布在土台上,且往往成组分布,坑内一般放置完整陶器,个别坑内有石制品。
墓葬里也有陶器。仲召兵告诉记者,下汤遗址中心台地外围东部的土台上,发现3座上山文化墓葬,随葬陶器均在20件以上,“从随葬品的数量看,等级较高,说明9000年左右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平等。”随葬陶器大量发现,不妨让我们把想象力放得更大一些——彼时的人们是否已经有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陶器的大量发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据了解,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成型主要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
如果说形制上的选择更多是基于实用价值的考量,那么给器物敷以色彩,则展现了先民对美的初阶想象和追求。从目前出土的陶器来看,下汤先民已逐渐发展出彩陶工艺,且以泥质夹细砂红衣陶为主。这抹红,或许是年代最早、最纯正、最艳丽的“中国红”。
稻米
一把碳化稻米引来人们的好奇和发问:下汤先民已经开始吃上米饭了?
2022年,下汤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下汤遗址为研究万年稻作农业史提供了连续性的新材料。
仲召兵告诉记者,上山文化时期水稻的食用已经很普遍,下汤遗址出土的稻米很多,而且驯化率很高。
考古人员对下汤遗址地层和灰坑的土壤进行浮选,普遍发现有碳化稻米或稻米小穗轴,而且从植硅体形态上看,已具有驯化的特征,这些都说明下汤先民已经开始栽培水稻。
说到稻米,就不得不提中心台地上发现的一处食物加工场遗迹。
这座位于中心台地圆形房址北部的食物加工场,由多个集中分布、原地使用状态的石磨盘组成。大多数磨盘放置在坑底,个别直接放置于地面上。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个“食品厂”加工的食物以稻米为主,此外还有橡子、薏苡等。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并不单调。
至于食物具体是如何加工出来的,目前的考古发掘还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对于整个下汤遗址乃至上山文化来说,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谜团等待揭晓。
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标志着下汤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仲召兵说,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下汤遗址5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接下来要继续围绕“考古中国”重要课题,深度研究下汤遗址的聚落形态。同时,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取更多有关饮食、陶器制作、环境、墓葬等信息,进而复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下汤远古村落。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之外,还要加强下汤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仲召兵说,除了考古成果的展示,还应加强研学、互动体验等,同时加强考古遗址公园开发和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利用,让文化遗产走向大众。
(本报记者 陈黎明 李娇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