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破土 申遗 燎原 上山文化奏响文明传承强音
    发布时间:2025-01-24 来源:金华日报

    1.jpg

    2.jpg

    3.jpg

    4.jpg

    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如同熠熠星辰照亮文明的来路。上山遗址,正是这样一处意义非凡的所在。日前,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入列其中,正式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开启申遗全新征程。

    申遗不仅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瑰宝,更是为了让这份珍贵的遗产得到更妥善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相关部门与专家们齐心协力,从发掘遗址、文化价值梳理到制定规划、提升知名度,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让上山遗址以最完美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在考古研究中解锁上山密码

    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2000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工作中发现上山遗址,随后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04年至2006年,遗址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发掘。2006年11月,在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上“上山文化”被命名。目前,浙江省4市12县(市、区)共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这些遗址主要位于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上山文化是人类文明史在推进过程中踩下的一个清晰‘脚印’。它的呈现形态就是最早的稻作遗存、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将上山文化浪漫地比喻为“世界稻作文明的第一朵花”。

    上山文化器物主要包括石器和陶器。经考古发掘,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口盆石磨盘、平底盘等1000多件文物,出土的数量和完整性都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上山文化石器原料主要采自遗址附近河滩中的鹅卵石。打制石器包括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两大类,主要器型有穿孔石器、砍砸器、尖状器、磨石、石锤等。磨盘、磨棒数量丰富,是上山文化特色的石器品种。

    陶器是上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种。按陶质可分为夹炭陶、泥质陶和夹细砂陶,其中夹炭陶的数量最多,夹炭陶中有意识地羼合了大量的稻谷壳、稻穗末,是最具上山文化特色的陶系。上山文化早中期陶器的表面,多数呈现红衣装饰,晚期出现少量的黑褐色陶。有研究认为,红陶衣主要依靠其中添加的赤铁矿颗粒来呈现鲜红色,中期开始出现的白陶衣原料,则来自经沉淀处理后风化程度较高的绢云母质黏土原料。以红衣和白衣工艺为基础,上山文化诞生出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最早的彩陶。

    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器中,羼合有大量的稻壳和稻叶。通过小穗轴形态、植物硅酸体等鉴定表明,上山文化的稻谷已经过驯化。同时,石器上的植硅石残留物和微痕分析表明,石片石器多用于水稻的收割,而石磨盘、石磨棒主要用于碾磨脱壳。上山文化夹炭陶中的稻壳羼合料实际是一种砻糠,表明稻米的食用在上山文化早期开始成为普遍现象。栽培、收割、碾磨、食用的一系列证据构成了上山文化的稻作文化证据链,证明上山文化已经具备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充分证明了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上山文化早期出现排柱式房基和沟槽式房基,中期出现有规律的房址,中晚期还出现了环壕聚落,证明了农业定居社会对土地拥有意识的出现。这是人类定居生活出现的最早例证之一。桥头遗址中环壕包围的中心台地,其性质可能为举行仪式性活动的专门区域。生活区和仪式活动区域分离的村落布局,是早期稻作村落社会结构形态复杂化的重要证据。

    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作物物种,学术界普遍对农业起源有“三大中心”之说,酝酿了欧洲文明的西亚是大小麦的起源地,中美洲是玉米等农作物的起源地,中国是水稻、黍、粟的起源地。撇开作物类型,传统认知认为,农业革命最早的发祥地在西亚,“西亚中心说”一度最具影响力。而“上山”稻作遗存的发现,证明稻、麦两种哺育了东、西方文明的作物很可能在同一时间诞生、并存。这两种最古老的文明形态,支撑并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史。

    2020年11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认定: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上山文化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先后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远古中华第一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将人类稻作文化源头推进到距今1万年前,更新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改写了浙江文明史。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重要文明历史发展节点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标识,是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

    在申遗征程上踏出铿锵足音

    近日,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入列其中,正式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开启申遗全新征程。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此次“上山文化遗址群”的成功入围,迈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坚实一步,体现了以“万年上山”价值来进一步阐释“万年中国”的重要意义。

    申遗的设想,是由一位位专家学者的共识凝聚而成的。2020年,在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专门发来视频讲话。他说:“上山遗址最突出的两点,一点稻作农业,它是最早的;第二点彩陶,它是最早的。我说的最早不是中国,是世界最早。这个太重要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了,我说上山是世界级的……你想想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遗址,当然是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我赞成。”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认为,上山文化遗址群对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标识体系来说,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绝对具有申报世界遗产的潜力”。

    就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念头在无数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至2021年间,上山文化遗址群迎来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在这段历程中,“时代楷模”徐利民也投身其中,成为上山申遗道路上的重要一分子。

    遗产价值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在申遗的道路上,上山文化遗址群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挖掘。考古学家们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揭示了上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上山遗址群发现20周年之际,上山文化遗址群的数量正好达到20个。随后4年多时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陆续对外公布了新发现的4处上山文化遗址。每一次的发现,都为上山文化这幅历史长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的牵头城市,浦江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制定了“两步走”申遗路线图。在路线图中,浦江计划投资20.54亿元,启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城市独特魅力与文明底蕴的重要窗口。2024年9月30日,上山遗址博物馆工程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经结顶,博物馆展陈及装饰工程同步推进。总投资2500万元的上山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和文物安防工程启动实施,预计今年完工。同时,还不断丰富田间稻作博物馆和水稻种子展示馆的内容,打造更加生动的陈列空间。

    浦江还深入做好上山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宣传,与北京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那个时代》《那种文化》《那片土地》等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上山文化价值体系,擦亮万年上山文化标识,为“两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上山文化的命名地,浦江不遗余力做好统筹引领工作。一方面,积极协调解决共性问题,与省文物局及各个申遗城市紧密合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推进。另一方面,牵头推进遗址群相关规划编制,完成《上山文化遗址群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含申遗策略)》评审稿,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工程设计导则》编制。浦江还参与推动省级申遗专家顾问团建议名单及相关工作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并积极同其他遗址所在地分享保护规划的经验,传递最新的申遗动态和考古研究成果。

    “上山遗址虽然在整个时间上的链接比较完整,但我们仍面临一些待解之谜,例如稻田的具体位置尚待确定,上山文化遗址的居民如何展开日常生活,他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成功驯化了稻谷等,这些都是理解上山文化不可或缺的信息。”申遗权威专家陈同滨认为,如今要对上山遗址更深入地探究,唯有将这些细节阐述得更加清晰明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上山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近年来,浦江全面推进遗址群的考古研究和上山遗址及附近区域考古发掘及勘探工作,不断深入挖掘上山文化遗址群的遗产价值,夯实申遗基础。依托“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中华万年考古遗址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4个高能级研究平台,浦江建立了研究课题库、专家团队库和学术成果库,推动加强申遗证据研究。与此同时,浦江还联合国内外高端学术机构,邀请考古专家、申遗专家赴上山考察,围绕上山文化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深度,进一步夯实上山文化在学术界的地位,为申遗工作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2024年11月,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其成考察调研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并题词“人文肇始,中华易源”。他认为,从上山文化遗址群出土陶片中的卦象纹、太阳纹等符号与伏羲卦爻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上山文化不仅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很可能也是中华易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为上山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作为人类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文化见证了古老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蒋乐平说,“此次进入名单,可谓名正言顺。由此可见上山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近年来,浦江持续推进上山文化联合申遗、考古研究等工作,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项目,重大研究成果接连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上山文化的“辐射圈”和“同心圆”不断扩展,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万年上山”金名片正在新征程上绽放更闪耀的光彩。

    在文化交流中传递历史回响

    申遗不仅要展示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独特价值,更要从全球视角出发,构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叙事。在申遗过程中,如何讲好上山文化的“世界故事”也是提高国际传播力、认同度的关键。

    “上山文化遗址群在考古中的研究发现,已经获得了考古界的普遍认可。但是之后让上山文化站在更多大众眼前,让遗址群和上山文化得到社会的认可,我认为也是申遗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蒋乐平说。

    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水稻栽培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长达十万年的演化历史,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农业文明起源具有深远意义。2024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稻米酿酒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聚焦于上山文化遗存,从浦江上山遗址采集了12件陶器残片,对每个陶器的标本进行微体化石提取与分析,发现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早期稻米酿酒的复杂性与创新性,也为理解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结构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两项国际性的成果发表,更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申遗工作的深入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1年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以涵盖最早的炭化稻米及各色彩陶、村落环壕等重要标志性遗存的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近200件文物为依托,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此次展览持续了5个多月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此外,“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省级主题展览、“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和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均有上山文化元素亮相。

    上山文化不仅在国内展览中频频亮相,其文化传播的足迹更是跨越国界,远赴海外,埃及、日本、印尼、法国、捷克、摩洛哥、吉尔吉斯斯坦、赞比亚等国家均能看见它的身影。上山文化作为“万年中国”的重要见证、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突出普遍价值,努力让世界看见中华文化的悠久传承和博大精深。

    2023年12月,在埃及亚历山大成功举办的“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启明之光”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是上山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举办的第一次专题展览,50余家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与此展览一同推出的“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万年上山·启源”全球云展也同步上线,线上线下参观浏览人次超170万,荣获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2024年5月,“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启明之光”上山文化专题图片展在捷克布拉格成功举办,向捷克民众和国际友人宣介上山文化,上山文化专题展首次亮相欧洲国家。6月,“万年胜概 浙地弦歌”浙江(摩洛哥)文旅交流大会暨金华文旅主题展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市政厅隆重举行,上山文化大口盆、炭化稻米、彩陶等元素精彩亮相。11月,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稻作与东方文明”线下特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和日本两国展开对话,于“和而不同”中走向“美美与共”。

    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上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世界了解了上山先民的生活场景和文明成就,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踏上万年时空穿梭之旅,叩响通往“远古中华第一村”的大门。

    除了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中展出,上山文化还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2024年9月,上山文化内容编入全国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配合央媒、省媒制作《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专题片、纪录片20余部;在《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平台刊发重点报道800余篇,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多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上山文化首部广播连续剧《浙里有颗启明星》在省、市、县三级广播电台以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入选“学习强国”优秀广播剧……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上山文化的精神内涵,浦江正努力将这一文化遗产打造成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魅力。

    在考古中溯源,在申遗中保护,在传播中传承,浦江见证了上山文化从沉睡到苏醒、从鲜为人知到备受瞩目的蜕变。上山文化的故事是人类传承的生动注脚,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山文化遗址群正向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奋力冲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山文化必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张闪亮名片。记者 叶赛丽 浦江融媒体中心 陈好 盛于佳 虞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