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悄然散落在八婺大地的历史建筑,见证着一座城市发展的记忆,浓缩着各个时代的人文内涵。
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我市不遗余力。近年来,通过我市持续开展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和申报,构建“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纵向保护框架和“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横向保护框架,形成更完善更立体的金华特色保护名录体系。目前,我市共有历史文化名城3座、街区9处、名镇12处、名村42处,历史建筑1890处,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面对如此大的数量,迫切需要建章立制,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市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上位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条款在我市具体落实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保护名录动态调整、属地与部门保护职责、历史建筑分类管控、修缮干预程度等方面需要结合我市实际在规章中进一步细化、补充和完善,以促进全市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填补金华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类政府规章的空白,是立法提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2024年2月市政府将《办法》列为市政府规章审议项目,由市建设局牵头,组建立法工作小组实地走访调查各县(市、区),收集整理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法规、规章,多次召开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于4月底上报市政府。市司法局按规定程序开展审查和修改完善工作,通过召开立法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代表、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国有历史建筑和非国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人代表的意见,并修改完善《办法》。7月2日,《办法》经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办法》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保护要求和保护职责,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完善审批流程,提出活化利用指引,为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历史建筑怎么保护
历史建筑是纪录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如何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的复原中,让历史建筑满血复活?
《办法》对历史建筑的分类保护、保护标志、保护图则、修缮审批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保什么?《办法》中明确,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这在定义上就明确将文物普查登录点列入历史建筑调查认定范围。
谁来保?《办法》规定,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当然,历史建筑往往具备公共资源的属性,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非政府组织和专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同时也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因此《办法》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的日常巡查和监督,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鼓励志愿者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捐赠、认养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怎么保?施行分类保护,根据历史建筑的价值、存续年份以及完好程度等,将历史建筑分三类进行保护。一类历史建筑保护等级最高,实施全面保护,建筑屋面和所有立面的造型与特色做法、主要平面布局等均不得改变;二类历史建筑实施重点保护,采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维护、加固等维修方式,允许适当改善内部布局、在次要部位添加必要的基础设施;三类历史建筑实施一般保护,采用不改变主要外观特征的局部翻修、更新等改善方式,允许调整内部布局以及设施、添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在修缮过程中,保护责任人应当符合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和分类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编制实施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实施效果良好的,可以获得资金补助。
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
一口老井横贯古今,婺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历史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这便是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独有的风韵。寺平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留存较为完整而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有82处。如今,走进村落,传统的祠堂与新建的民居,厚重的文脉与秀丽的田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千年古村涅槃新生。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合理的利用模式,‘用起来’才能‘保下去’。”《办法》对历史建筑的利用原则、利用方式、利用形式、构件捐赠、宅基地置换、征收处置等方面内容作了规定。
《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通过依法转让、租赁、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引入相关企业通过依法收购、置换产权、委托经营等方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
活化利用方面,《办法》明确可结合历史建筑自身特点,配置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民俗文化体验等文化载体;植入众创空间、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产业;开展老字号经营、特色餐饮、民宿客栈、零售经营等服务。
此外,《办法》还对历史建筑涉及到的营造技艺传承队伍培养、数字化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内容作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