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349/2024-00200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 |
发布机构 | 浙江省文物局 | 成文日期 | 2024-07-15 |
文号 | 浙文物提〔2024〕23号 |
浙江省文物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485号提案的答复
仲中晓: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485号提案《关于我省推进我省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建议》收悉。十分感谢您对我省乡村博物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高度重视您的建议,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2021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近年来,省文物局贯彻落实九部委文件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文博强省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部署,以培育类博物馆为方向,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并以湖州市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之一为契机,积
极推动省政府连续两年(2022年、2023年)将乡村博物馆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实事”。截至2024年5月31日,共认定公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776家。从已建成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及实践成效来看,乡村博物馆作为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博物馆体系逐步健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田间得到有效延伸;文博场馆与文物建筑实现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文物活化利用途径;“博物馆+”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助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在乡村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由于资金补助、场馆扶持缺乏法律依据,运营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等原因,现阶段乡村博物馆确实存在如提案中提到的运营能力弱、融合度低等问题。对此,我省正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推进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与长效运营。
一是政府积极引导,示范带动。2022年我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乡村博物馆建设标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首次对乡村博物馆做出定义,并充分考虑乡村展馆的藏品来源和运营成本等问题,制定了5个核心指标、10个进展刻度及核验标准,从建设目标、建设要求、服务要求、运管要求、认定程序等方面对乡村博物馆进行了规范。2023年省文物局发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星级评定办法(试行)》,并通过层层筛选、汇报展示、现场答辩等环节,优选出50家能充分展示当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运营管理良好,能通过文旅融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且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可推广性、示范借鉴意义的星级乡村博物馆。目前省文物局正在研究制订《乡村博物馆运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引导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常态化运行。
近年来,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出台对乡村博物馆的扶持奖励政策,各市、县(市、区)级财政也投入数额不等的资金对乡村博物馆建设予以保障。如杭州《萧山区乡村博物馆综合考核办法》对场馆综合运行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补助金额;《温州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中规定“全市范围内通过省级验收命名为星级乡村博物馆的,给予每家10万元一次性奖励补助;通过省级验收命名为乡村博物馆的,每家给予3万元一次性奖励补助。”台州温岭争取到30万乡村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同时从非遗保护与传承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经营性单位建馆自筹、借力景区村庄建设及民办博物馆建设的补助政策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共筹集建设资金158万元。
二是联合融媒体,宣传推广。2022年以来,我省各地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效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腾讯网、浙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采编、刊发,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2023年省文物局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乡村博物馆线上地图——“乡约浙里”小程序,与各地图导航串联乡村博物馆及沿线景点、餐饮、购物等,使乡村博物馆真正成为集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非遗手工体验、旅游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同年省文物局联合浙报集团,在新媒体平台“周柚”公众号共推出31期“柚趣的乡村博物馆”系列报道,选取典型、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挖掘文化故事或者人物故事,用图文、海报、视频等不同的形式,宣传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果,展示传播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今年省文物局联合潮新闻推出浙江乡村博物馆“发现计划”,目前已有18家主题鲜明的乡村博物馆首批入驻潮新闻,以主题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浙江大地上的非遗传承、乡村记忆、特色产业等在地文化元素,获得广泛关注。
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积极引导有文化、有情怀的企业、民间藏家、公益团体投资办馆或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如湖州市探索建立了由退休教师、老干部、乡贤、大学生和文化员组成的“五大员”志愿者协管队伍,参与乡村博物馆展览讲解和游客服务等工作。杭州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乡村博物馆团队,自2022年以来自主研发三维VR数字博物馆技术,制作了28座数字乡村博物馆,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偏远地区的近百所乡村学校,送去云上公益博物馆课程服务,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数字化教学案例。
四是强化专业指导,帮扶带动。省文物局成立由高校教授、省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全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情况开展调研指导。组织举办全省乡村博物馆建设业务线上培训、全省乡村博物馆讲解员培训、全省乡村博物馆建设现场推进会,努力提升建设队伍业务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省各级国有馆的带动引领作用,主动对辖区内乡村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和点对点结对帮扶,在乡村博物馆展陈指导、讲解员队伍培育、资源共享机制创建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制定一馆一策帮扶提升方案,实现全省乡村博物馆结对帮扶全覆盖、零遗漏,切实帮助乡村博物馆提升建设水平。如中国丝绸博物馆2022-2023年间共结对帮扶全省81家乡村博物馆,其中10家获评星级乡村博物馆。坚持分阶段常态化持续性推进指导帮扶,通过优选乡村博物馆特色资源,以举办联合展览、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组织召开建设经验交流会、媒体实地采访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推介乡村博物馆,激发乡村博物馆发展活力、创新动力,进一步丰富拓宽藏品征集和宣传展示渠道。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日常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多次融入乡村博物馆展览展示,举办了“二十四节气•柯城全国农民画作品展”、“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博物馆”等多项活动,共同探索打造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深度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乡村博物馆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为多家乡村博物馆争取到来自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捐赠的藏品,丰富乡村博物馆馆藏精品。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为自然类乡村博物馆免费提供科普影片,协助改造提升馆编写展示文本、设计图版并实施布展提升工作;与结对帮扶的多家乡村博物馆联合举办“宅兹乐土美好生活——武义县乡村博物馆精品展”“光影往事自然之笔——宝丽徕古董相机博物馆馆藏珍品展”等多个精品联展,为各乡村博物馆搭建了一个更高更广展示舞台,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创办者参与建设乡村博物馆积极性,也为乡村博物馆陈列展览提供规范参考,引导乡村博物馆树立高质量开馆办展意识,提升乡村博物馆建设质量。
五是实施文旅融合,助力共富。我省将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以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小成本,撬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大产业。如丽水龙泉市“向上扬”青瓷展示馆以原国营龙泉瓷厂老厂房为依托,通过传统非遗体验、现代车间参观等沉浸式内容展现龙泉青瓷发展脉络,自展馆开馆以来,吸引游客10万余名,带动周边民宿和农家乐产业增收50余万元。金华东阳欢娱影视文化博物馆立足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招引的服化道项目,通过“影视+非遗”的方式创建该博物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和影视剧制作创新性融合。如绍兴诸暨黄家店村金萧支队纪念馆将红色景点与农业基础联系起来,发动村民种植水蜜桃、黄桃等果树,打造“十里桃花遍地春,金萧烈士永长存”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水蜜桃、黄桃销售2万多斤,助力村民增收超过300万元。丽水龙泉的张畈村五贤馆通过打造进士研学主题场景,举办“张畈探花 一举夺葵”首届进士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进士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活动期间,该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农家乐、旅游商品及油葵产业收益10万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探索乡村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有效路径。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将乡村博物馆纳入现有博物馆管理体系,纳入扶持范围,获得相应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确保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正常运行。
二是探索建立专业帮扶机制。引导国有博物馆与乡村博物馆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藏品、人才、技术上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合力。深化政府与高校、媒体、企业、民间团体合作,积极做好乡村博物馆资源的挖掘、开发和整合,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博、旅游的深度融合。四是打通现有项目资源,实现文化嫁接。依托美丽乡村、传统村落、文化礼堂、文物保护、A级旅游景区等项目,将乡村博物馆建设融入其中,使乡村博物馆成为助推文物活化利用、文化自信自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今后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徐昕韡,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联系电话:0571-88889009
浙江省文物局
2024年7月15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
浙江省文物局综合处 2024年7月1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