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综合新闻
  • 运河人说|郑建华:艰巨的申遗任务,如同“煮夹生饭”
    发布时间:2024-06-24 来源:潮新闻

    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回望,运河边有哪些可爱可敬的人,他们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对未来又有哪些展望?

    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人说》,带大家走近这些运河人。

    来听一听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带来的分享。

    郑建华是考古人出身,从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他就到了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做考古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2005年他到浙江省文物局工作后,先后参与了杭州西湖申遗、中国大运河申遗、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业内人士都半开玩笑地说,关于浙江层面的申遗工作,找“郑局”就对了。

    一开聊大运河,郑建华就脱口而出两个“非常”——非常幸运、非常艰巨。

    “2009年1月,国家层面明确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我担任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文物处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履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职责,所以我一到文物处,就非常幸运地参与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最后冲刺的整个过程。”

    “中国大运河申遗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煮熟“夹生饭”

    中国大运河浙江段,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自西向东依此经过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穿过了20个县(市、区),遗产河道长约327公里。

    这个范围,恰恰是大运河全线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遗产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大运河申遗全面启动以后,郑建华才发现,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前所未有’主要是因为三个因素,第一,运河是非常巨型的文化遗产;第二,中间留给我们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第三就是大运河及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工作的基础相当参差不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先要摸排大运河沿线的遗产资源,确定保护对象、开展考古工作,同步进行保护规划编制,做好展示工作,这种展示不仅仅是大运河河道本身的活态展示和相关遗迹、建筑等展示,还要进行相关专题博物馆或陈列馆等展示空间的建设。同步,他们还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配合做好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真正给我们干活的时间,只有2011年和2012年,到2013年就要接受国际专家审核,时间太紧张了。”

    郑建华把这些工作的完成比作“煮熟夹生饭”:“就是有好有差,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综合整治早,保护情况还不错,有些地方就非常薄弱,得靠抢出来,不仅本体保护要做好,环境整治也要做,还要展示出来。短时间内,要花巨大的人力物力煮熟这一锅夹生饭,总结起来就是巨大的遗产、紧迫的时间、繁重的任务。”

    “实际上,我们地方要给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文本提供‘菜和佐料’,否则就变成无米之炊。”郑建华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省在前期做了大量野外工作和案头工作,确定公布保护对象以及规划编制等等,大量的基层工作者投入其中,“已经统计不清楚了,全省各地加起来上万名工作人员肯定有的。”

    盯完项目变“黑人”

    郑建华自己感触最深、费心力最多的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杭州滨江西兴过塘行,一个是嘉兴海宁长安闸。

    “以前出京杭运河过钱塘江,沿浙东运河南下,必须要经过西兴,它这里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当年是南来北往的中转站,有码头,有过塘行。还有长安闸,长安闸是连接大运河和上塘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水运史上最早的复式船闸。”

    这两个地方,对于大运河来说都很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但整体基础差到让人摇头。

    “可以说都是‘龙须沟’的状态,有居民房子的地方,各种违建,天空上跟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电线,河水水质也不行,几乎是从零开始整治。当时想把这两个地方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抢下来,实际上的施工时间只有小半年,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来考察,都非常担心,时间这么紧,能抢下来吗?

    虽然心里也打鼓,但郑建华还是拍着胸脯做了保证:一定要拿下来。

    郑建华算过了,前期准备之外真正能干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2年的夏季,只能频繁在滨江、长安两地奔波,和当地政府一起,解决问题,把项目攻下来。

    “就一个夏天时间,我晒得非常黑,从来没那么黑过。每次回杭州,我和同事就比黑,看看谁最像黑人。”

    终于等到了“交作业”的时候,最后这两处重要的遗产点,按照国家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以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年晒得漆黑,值!” 郑建华笑着说。

    请假出来陪专家考察

    2013年,申遗现场评估阶段,国际专家、来自印度的莉玛•胡贾到浙江来考察现场,郑建华是全程陪同的。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那个阶段刚好在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考虑到我比较熟悉情况,且英语比较好,局里就很希望我陪同。”

    经组织上批准,郑建华请假一周,陪同专家从嘉兴一路考察到宁波。

    “当时专家对我们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考察一结束我就安心回去了。”郑建华说,自己回去培训,就想方设法把落下一周的课和分数补上,“同学们照顾我,大家尽量把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我,让我多得分。我还专门去做了一场世界遗产相关的讲座,一来修学分,二来宣传世界文化遗产,一举两得。”

    郑建华自豪地说,浙江文物系统的同行们,确确实实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大运河浙江段保护管理状况,总体来讲还是相当理想的,这和当时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申遗成功这么良好的开局,如今在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国家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两大战略,全面推动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

    郑建华说,一直到今天,大运河浙江段的河段都还发挥着航运作用,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原则,让运河的保护和运河两岸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为浙江段感到欣慰和骄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