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专题工作
  • >
  • 浙里看•乡村博物馆
  • >
  • 工作动态【已归档】
  • 马山街道非遗馆入选2024年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小小非遗馆何以成为省级乡村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24 来源:绍兴日报

    乡村博物馆凝结乡愁记忆与文化基因,是群众的精神家园。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马山街道非遗文化展示馆榜上有名。马山街道非遗文化展示馆何以成为省级乡村博物馆?它给其他乡村博物馆建设和运营带来哪些启示?日前,记者到马山街道一探究竟。

    深挖非遗资源 擦亮文化品牌

    走进马山街道非遗文化展示馆,这个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小展馆内,不仅展示了会稽铜镜、水乡社戏、目连戏、骆氏化脓灸、车家弄马氏喉科、面塑文化、戏剧脸谱、东安剧场简介等内容,还打造了集作品展示、技艺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体验空间,如今这里已是周边学校的网红研学点。

    馆内的101件展品让记者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循着导览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木制陈列柜,上面陈列着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数面铜镜,这些是“会稽铜镜”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彼得的作品。沿着精心设置的导览路线一路前行,铜镜的“前世今生”在眼前铺陈开来。

    细看发现,略大于掌的铜镜大有乾坤。方圆尺寸之间,由四颗乳钉将镜身上的图案分为四块,这些图案或是幅幅连贯展现一则故事,或是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圈刻有铭文,铭文外围装饰着各异的纹路,正中的铜纽上还配有穗子。

    在东汉中期,会稽山阴是全国最大的铸镜中心,有“天下铜镜出会稽”的美誉。今人努力复原古法技艺制作的铜镜,映照出绍兴悠久的人文历史。

    除了会稽铜镜制造技艺,还有众多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在此落地生根,绍兴平湖调、目连戏先后在此设立传承基地,骆氏化脓灸、车家弄马氏喉科、面塑文化也设有展示中心。小小的非遗馆共有3个国家级非遗、2个省级非遗、4个市级非遗项目,宛如一个盛满非遗珍宝的盒子,展示着马山世代相传、至今仍有传承的特色民俗文化。

    除了有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还盛产“人才”。清朝政治家、军事家姚启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著名古文字学家马叙伦,近代著名出版家章锡琛,当代石油地质学家宋汉良等等,都是绍兴马山人或祖籍为绍兴马山。这些“马山人”的生平、事迹在非遗展示馆中皆有体现,“人”“物”“非遗”共同打响了绍兴马山的文化品牌。

    守护民间舞台 传承非遗记忆

    在非遗馆的一面墙上,展示着目连戏演出的一些道具和服饰。“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目连戏啊!”看着旁边的相关介绍,有游客感叹道。

    关于目连戏演出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和《祁忠敏公日记》。目连戏的演出与中元节相关,演出带有与盂兰盆会相关的仪式,如“起殇”“施食”“蹩吊”“烧大牌”“出黄巢”等,此俗在绍兴相沿成习。旧时,中元节前后约半月时间里,各村镇皆要雇请目连戏班,搬演《目连救母》戏文,以驱邪解禳。2014年11月,绍兴目连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更好传承绍兴目连戏,2010年8月,以复排绍兴目连戏为目标的马山镇群乐农民艺术团成立,李华美担任艺术团团长,马山街道请来王振芳、沈筱梅等名家授课。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一年后,艺术团在马山东安村古戏台举办的绍兴水乡社戏展演活动中首次登台亮相,一时震惊四座。《女吊》中李华美饰演的女吊形象,获得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2016年,绍兴市袍江马山为民艺术团注册成立,继续传承和弘扬绍兴目连戏文化。目前,艺术团共编排包括《起殇》《萝卜出世》《张蛮打爹》等目连戏12折,为复兴绍兴戏曲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用文化资源 打造研学胜地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捏一只小老虎。”在马山文化活动中心二楼非遗体验馆,绍兴面塑技艺传承人正在上非遗体验课。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制作者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颜料进行混合,塑造出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或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

    孩子们认真地跟着老师揉、捏、塑、上色,普普通通的面团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

    “这是我捏的小兔子!”“我捏了一只恐龙!”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家长看。一堂小小的非遗体验课,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

    除了面塑课程,还有面向“小候鸟”的培训课、面向老年居民的学习课。据了解,非遗体验馆去年共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活动与相关课程10余次,让非遗不仅可观、可讲、可感,更可做、可学、可用。市民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可通过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绍兴马山非遗魅力。

    “乡村博物馆把马山街道的历史文化集合展示,让群众更加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练、研学游等方式更好传承下去。”马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静态展示的场所,也是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展馆与居民“双向奔赴”,可以让非遗文化成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 见习记者 裘 真

    记者 周梦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