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台博邀你来探寻
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汇报展,共展出图片约150张。
“稻·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176件。
“我们从哪里来?”
这是全人类都在探索的生命之问,台州的下汤遗址,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块重要的答案拼图。
1月30日上午,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汇报展暨“稻·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开幕仪式,在台州市博物馆举行。
走入其中,万年时光在眼前展开。
一万年前的秘密
了解下汤遗址,就得从“上山文化”说起。这“一上一下”之间,藏着一万年前的秘密。
上山文化是以金华浦江上山遗址命名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根据目前的发现来看,上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金衢盆地及周边和其南部的灵江流域,涉及金华、衢州、台州、绍兴4市11个县(市、区),至今已经发现22处遗址,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群。
上山文化有太多值得人们去探索的奥秘。而在已知的成果中,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件事,就是“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能吃上白米饭,是上山文化时期祖先们赠予的生命大礼。基于这样的重大意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上山题写了“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此外,上山文化还承载着“世界最早的彩陶”以及“中国最早的定居村落”的重大意义。
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分布最南的遗址,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地处灵江流域,区域位置相对独立。这也是浙江省年代跨度最长且保存最好的史前遗址。遗址约呈椭圆形,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年—85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000年—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约4500年—4000年)四大阶段。
万年之前,下汤人勇敢地走出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洞穴,做出了改变历史的决定,在旷野中定居。他们选择在当时的盆地中央一处微微隆起的台地落脚,有了稻米的支撑,他们挖槽栽柱、搭建房屋,开始建造属于他们的村落。他们的选择,标志着人类自此走向农业社会。
从1984年到2024年,40年来,在考古人、文博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
现在,这些发现中的一部分,就陈列于台州市博物馆的两个展览中。
“稻·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于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3年来先后在金华市博物馆、永康市博物馆、东阳市博物馆展览,第5站来到台州市博物馆。
特展以“远古中华第一村”为叙述背景,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176件,包括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37件精美文物,最早的炭化稻米、彩陶、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都陈列其中。展览以“那一个脚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彩红”“那一个时代”六个章节,描绘出一幅上山人耕耘土地、自给自足的生活图景。
在台州市博物馆二楼长廊展出的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汇报展,展出图片约150张,分“发现与保护”“再现与发掘”“保护与利用”“各界关怀”四个篇章,以图片记录的形式,展示下汤遗址从1984年到2024年,40年间的发现开端、保护过程、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等情况。
台州人的历史
离一万年前的文化最近的人,是一线的考古专家。作为最了解上山文化的研究人员,两位考古专家也来到台州市博物馆,为当天前来参观的市民们答疑解惑,讲述台州人漫长的历史。
1月30日中午11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担任讲解员,带领参观群众走入台州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通过他的讲述,人们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科学严谨,同时也体会到在遗址中发现“上山稻”,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稻谷和稻米的长宽比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栽培稻宽厚,野生稻细长。普通野生稻谷的长宽比在3.2以上,栽培稻长宽比在1.6—3.0之间。当年,考古学家们在上山遗址的一个夹炭陶中发现一粒形态完整的稻壳,根据测量其印痕长宽比为2.7,而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长宽比为2.17,显示它们都不属于野生稻,都是原始阶段的栽培稻。
上山文化出土稻遗存的鉴定表明,上山稻的栽培特征清楚,野生特征并存,是稻作农业的初始状态。“早期栽培稻发现的意义极其重大,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靠水稻养活。可以说,上山人就是‘一万年前的袁隆平’,他们发现了水稻的潜力,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解决了粮食问题,游荡的原始人群体才慢慢定居下来,人类才慢慢走向了文明。”蒋乐平说。
除了水稻这一重大发现,蒋乐平还详细讲解了上山文化出土的石器和陶器。
上山文化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中石片石器数量最多。所谓石片石器是指直接利用剥落下来的石片或者边缘经过加工修理的石片,未经打磨,刃口却十分锋利,可以用来割取稻穗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同时也可以割肉、皮革等。
“为了推断哪些石器被用于收割水稻,以及采取哪种方式收割,专家们采用了高倍显微镜对石器刃部进行微痕分析,普遍发现有使用痕迹,部分石器刃部还检测到水稻的植硅体和淀粉粒,证明了当时有一部分石器是水稻的收割工具,同时推论出收割可能采用的是掐穗方式。”蒋乐平说。
仙居下汤考古工作站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研究员高度评价了下汤遗址的地位和价值,认为下汤遗址是远古中华最早出现的定居村落之一,是我国早期农业社会和早期村落形态的“化石”,也是构建浙江万年文化史的重要“标尺”。
2022年10月,仙居下汤考古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第一个考古工作站。作为工作站负责人,仲召兵分享了他在台州从事考古工作的感受。1月30日下午,在“考古何为”的专题讲座中,仲召兵讲述了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现场分享了什么是考古、考古有什么用的认识。
据悉,“稻·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将从1月30日持续展出至4月14日。今年是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台州市文物局和仙居县将围绕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以此次主题展览为序幕,全年持续推出系列展览、学术研讨和宣传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感受、体验和亲近历史文化的渠道,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让台州文化遗产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台传媒记者林 立/文 杨 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