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行业资讯
  • 让革命文物更好融入“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浙江日报

    革命文物是见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光荣历史和初心使命的实物遗存,是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物化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资源是优质资源,对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作用特殊,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特别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于发挥好革命文物资源“生动教材”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教学主渠道,建设“大课堂”。革命文物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可感性强的特点,把鲜活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是新时代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路径。就课堂教学而言,以革命文物相关实物、图片、影像为依托,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讲清讲透讲活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历史史实、精神价值,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很多高校积极加强与革命场馆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以暑期研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武汉革命博物馆与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通过理论联学、活动联办、课程联讲、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打造了思政课程实践品牌“红巷里的思政课”,营造了浓厚的学思践悟实践教育氛围 。在网络教学方面,高校和文博单位通过共建共享网络云课堂,不断优化革命文物资源网络育人功能。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开发“云说文物”“历史微课”“紫荆草和平云讲堂”等网络微课,打造“云上大思政”,提升了“大思政课”的网络教学效果。

    拓展协同场域,搭建“大平台”。围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教育、文博系统积极搭建各类理论和实践平台,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024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遴选产生了20个由高校和革命场馆共同申报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为推动革命场馆和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融合发展,各类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协同发展平台陆续成立。此外,围绕革命文物资源如何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学术活动日益活跃。各类理论和实践平台的建立,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积累了实践经验。

    延展协同链条,建好“大师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要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一方面,要实现教学主体的“大整合”,努力打造内外协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重点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融合发展,完善教师和管理人员沟通对接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构建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管理服务场域的协作机制。同时要树立开放思维,发挥好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作用。积极建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馆校双向交流机制,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专家师资库。另一方面,要实现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大提升”。加强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交流学习和培养培训,全方位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大思政课”的理论素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革命文物的精髓要义、发展脉络、时代价值,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二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大思政课”的实践本领。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革命文物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统筹资源联动,共建共享“大数据”。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种资源,必须统筹资源联动,以数智赋能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发展。一是强化数字化背景下的育人资源供给。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技术,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红色校史资源的数字化全景呈现,不断拓展协同育人的新阵地和新方式。特别是要结合思政课课程标准和要求,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资源,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天津大学自主研发了一款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虚拟仿真实验程序,学生通过搭载这一程序的设备可以实现与马克思、恩格斯“面对面”对话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二是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高校与革命场馆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云课堂、云展览、云互动,突破属地和地域限制,增强了“大思政课”的多维体验。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开设“馆校合作服务‘大思政课’”网络专栏,设立视频、图书、音频、展览、课程5个栏目,将积累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集成、分类和展示。积极宣传推广,加入省市教育部门课程平台、高校思政教育网站的链接 ,起到了良好的资源协同效果。王洪涛 编辑 李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