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二期
工人在进行清水混凝土挂板施工
大运河畔,一座“悬浮”在半空中的建筑悄然而起——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年底完工。
远远望去,这座造型独特的博物院形似一艘“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在层层水波间航行。这条“船”正承担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使命。
“坐落于杭州大城北地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级标志性工程,以‘城市新地标、文化新平台、市民新乐园’为定位,建成后将打造成展现大运河文化内涵、文旅融合的世界级体验式博物馆文化综合体和文旅目的地。”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项目工程用地面积5.71公顷,总建筑面积18.59万平方米,包括运河博物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等。
作为运河畔的地标性建筑,外观出彩和文化出彩同样重要。“博物院的设计师,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师,此项目的设计理念为‘依山面水’,在塔楼‘叠石成山’的同时做到主馆‘悬浮’,四周立面建筑似‘玉带’环绕,整体建筑造型十分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杭州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完美呈现“层层向上、叠石成山、玉带环绕”的视觉效果,工程创新使用了不少关键技术。
“不同于传统建筑,博物院塔楼整体结构不是一根根柱子笔直向上的,而是一大一小不断向上搭接,同时为了体现‘玉带悬浮’的效果,整个建筑靠5个核心筒及部分钢柱支撑起2.8万吨的钢结构,十分考验结构施工的稳定性。”中建四局项目技术总工张宝安介绍,为此,项目团队极具创新性地提出了叠层空腹桁架主动控制变形关键技术,“我们通过工况模拟验算,设计了一种‘临时钢筋混凝土支撑框架+砂箱+千斤顶’的施工方法,攻克了混凝土空腹桁架逐层加载过程中应力不断重分布、结构不稳定的难题。”
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建设团队对美的追求也尽力做到极致。
“博物院与大运河相交融,整体设计采用蓝色调。为了让这一抹蓝更完美地绽放,我们在幕墙材料的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工夫。”张宝安介绍,博物院裙房采用琉璃复合板幕墙,是国际首次大规模将琉璃应用在建筑外立面上,整个建筑的琉璃复合板幕墙总面积达1.78万平方米,由7240块精心铸造的蓝色琉璃板巧妙拼接而成。
鉴于琉璃材质的特殊性,项目团队携手浙江大学从琉璃配方、性能、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历经3年多的研发和试验,终于从初始的1号琉璃料不断改进,成功研制出了性能更优的6号琉璃料。该琉璃复合样板具备足够的强度,可抵御大质量撞击,其抗风压性能及抗弯承载性能均高于设计值,具备幕墙功能性材料要求。
可以预见,明年项目建成后,阳光下晶莹剔透的琉璃板将与大运河泛起的涟漪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流光溢彩的光影画卷。运河文化将在这里再次“流动”。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依傍着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杭州大城北正书写更多“更新”篇章。根据批复的《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3—2035年)》,大城北以京杭大运河为轴带,把城市北部长达27公里运河两岸及辐射重点区域全部纳入规划范围,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美段、经典园”。
“启动新一轮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相关项目,计划三年实施32个项目,包括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自南向北打造“历史传统段、新城多元段、郊野生态段、名镇水乡段”四大主题段落,建成27公里大运河文化带“最美段落”,充分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原标题:大城北“焕新”大运河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预计明年年底完工)
记者 王昭奕 通讯员 杭建宣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