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博物馆工作
  • 守好博物馆,就是守好我们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10-25 来源:衢州日报

    4496898_bstp_1729669460377_b.jpg

    在孔氏南宗家庙旁建起“新衢博”,是一步精妙的落子

    谢昌智 原衢州市文化局局长

    20多年前,我在原市文化局工作。市委市政府就孔氏南宗家庙旁边这块土地的用处征询建议,我提出将其作为衢州市博物馆(新馆)选址。

    早在1994年,衢州市就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于1985年的衢州市博物馆,一直以孔氏南宗家庙为馆舍。1996年,孔氏南宗家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孔庙内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器物、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都是衢州历史文化的精华。但这片区域内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此,博物馆需要“独立”出来。

    如果说,城市规划像在棋盘上落子,那么,在衢州重要的文化象征孔氏南宗家庙旁边,建立起一座博物馆,相得益彰,我觉得是一步精妙的落子成势。

    与其他建筑不同,博物馆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功能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独特性。每一座城市都具有独特的性格,这些经由历史积淀与地域熏染的文化特质,是彰显城市魅力、聚拢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博物馆要体现“城市性格”,仅从各地博物馆的外观设计,就能够感受不同城市的风格与韵味。

    衢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呢?在5个衢州市博物馆设计方案中,由广场、主体建筑(展区)和办公区三部分组成的设计方案,获得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主楼外观庄重,既有现代气势,又有传统建筑文化的风韵。展区“中空”的区域,正好能给全长约20多米的“礼贤江山龙”安个家。

    2003年3月26日,衢州市博物馆新馆正式破土动工。随着建设推进,我们意识到,博物馆建筑还缺乏一件能直观展现衢州人文魅力的“镇馆之宝”。我每天都要看一看“礼贤江山龙”身后的空白墙壁,那真是“面壁思考”。

    直到有一天,博物馆工作人员汤春山送给我一份朱炳仁的铜工艺作品宣传册。我一页页翻,看得很仔细,觉得这位为雷峰塔“穿”铜衣的先生“有文化、有东西”,他的作品很适合放进我们的博物馆——是的,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1944年出生于衢州。缘分真的太奇妙了!

    联系上朱炳仁先生的设计团队后,我们提出“模糊”的要求:有一整面墙壁,需要一件“压得住”的铜雕壁画作品。设计人员给出好几版方案,我们也一趟趟往杭州跑,但始终没有沟通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在一次交流过程中,朱炳仁先生来了。他很直接,问我们到底想要个什么作品?我想了想,衢州的历史文化讲到底是“两子文化”——‌孔子文化和‌棋子文化。朱炳仁先生听了我的想法,就说他来试一试。

    不久后,朱炳仁先生亲自把自己设计的方案带到衢州,他也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一看到《天地大棋盘》壁画的方案稿,我就对朱炳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壁画左上角的画面是围棋仙地——烂柯山的风光,代表了“棋子文化”;右下角的画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代表了“孔子文化”。整个画面既是一个棋盘,又是《论语》书页;纵横交错的线条同时又体现了衢州作为“四省通衢”之地的内涵,也包含了“两子文化”水乳交融的寓意。

    棋盘右上方6颗棋子,棋势取自《烂柯古谱》,左下方6颗,棋势取自韩国李昌镐与国手丁伟在孔氏南宗家庙的对局。每颗棋子的画面分别表现了江郎山、钱江源头、衢州府城、廿八都古镇等衢州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其以“两子文化”为核心,包容了各县(市)文化精华,共同体现了衢州文化“拥‘两子’而行天下”这一主题。

    2004年9月23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衢州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是当时衢州市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参加开馆仪式那天,我的心情那个激动啊!

    一扇“城市之窗”,在我面前徐徐打开:丰富多样的藏品、别具一格的展陈,诉说着衢州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故事,徜徉于博物馆,如同与历史相遇。我一直觉得,博物馆是一片“文化绿洲”,给人们一处宁静、放松的场所,感受文化浸润内心的充实;也是交流情感、分享感悟的空间,置身其中人们得以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你看,二十年过去了,《天地大棋盘》也印证了“经典永不过时”。现在,有外地朋友来,我就当“导游”,带他们来逛市博物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我们的博物馆也会越来越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17257个小时!未来,这个时间还会增加

    余琳 衢州市博物馆首批志愿者

    2024年,恰好是我参加工作满二十年,也是我成为衢州市博物馆首批志愿者的第十个年头。

    我是衢州本地人,早年间对博物馆的印象就是陈列一些文物的场所。那时的博物馆是比较冷清的。我大学学习旅游专业,主要负责导游讲解等相关工作。毕业后回到衢州,虽然没有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但我仍然会关注公共艺术、文化历史方面的热点,平时也很喜欢看文博探索类的节目。

    2015年,我从《衢州晚报》上看到一条讯息——衢州市博物馆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同时参加面试的人有四十来个,当被询问到为何要来担任志愿者时,我表示希望能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和别人交流自己对历史、对文物的感悟。其实,当时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做志愿者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将自己的业余时间从刷手机中“夺回来”。

    加入衢博志愿者讲解组后,我拿到一份博物馆提供的标准解说词。我还记得志愿讲解生涯最初的青涩,一字不差地背一遍标准讲解稿,“噼里啪啦”就讲完了。后来,在保证内容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我会从观众的角度对讲解进行简单的再加工。每次拿到讲解词,我都先问自己,如果我是观众,希望知道什么?

    除了知识储备,博物馆讲解的另一个重点是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受众群体。如果我发现队伍当中老年人比较多,自然我语速会放慢、增加一些贴近老年人生活的话题和他们来沟通;如果我发现年轻人比较多,我会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来引导他们;如果给小孩讲解,那就既要保证知识性,也要保证趣味性。

    2018年,我到省里参加博物馆优秀案例讲解比赛,选题是衢州市博物馆的《天地大棋盘》。也就是在参赛前几天,我在江滨路上散步,注意到路边有很多石碑壁刻,上面全都是衢州的景点介绍。我就把这些都融入到讲解稿中。我觉得,博物馆的讲解不仅仅限于某件文物,更可以把整个城市融入其中。

    每个周末,将我“拴”在博物馆的,除了文物的魅力,就是和观众之间的接触。义务讲解带给我最多的就是“传递知识、传递精神”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满足感。我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件事又能够帮到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当我的讲解吸引观众驻足,得到他们的掌声和认可时,我觉得这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了。如果我的讲解没能得到理解,观众的提问我回答不出来,我觉得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提高自己,这个岗位是需要像海绵吸水般地不停学习。

    近几年,衢州市博物馆的活动越来越多样化,丰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现在很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在以大众愿意接受的姿态,如采用数字媒体、语音导览等多种方式,举办各种青少年实践课,进行“文物面对面”活动,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博物馆的大门实实在在地打开了,这里已不仅仅是保管文物的场所,更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这一城市文化客厅已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喜爱。

    博物馆的硬件上去了,更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我们这些义务讲解员,也是软件上的一环。虽然我们不是馆里的专职人员,但既是特殊的观众,也是馆里往外的延伸部分。你看,我的搭档中有公务员、公安干警、消防卫士、医务工作者、人民教师、退休干部职工、在校学生等。让文博场馆变得更有热度、更有温度的同时,我们这些志愿者也成了好朋友,还会相约去外地博物馆,学习讲解经验。

    在衢州市博物馆(新桥街馆)开馆20周年系列活动上,我还获得“模范志愿者”称号。那时候统计出一个数据:衢州市博物馆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高达17257个小时。现在当然不止这个数了,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我们的队伍还会壮大!

    我在“衢博”里长大

    罗加豪 文旅爱好者、新闻主播

    2004年,8岁的我第一次坐飞机去北京,北京的故宫和博物馆真大啊!导游提到门口的“狮子”怎么区分公母——公石狮子通常脚下踩着一个精致的绣球,这个绣球代表着权利和地位;而母石狮子脚下则是一只幼小的狮子,寓意着子嗣绵延,家族兴旺。

    这一年的9月23日,衢州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仰着头看大门前的铜狮子,左边看看,右边看看。然后,我很认真地向父母做“科普”:“爸爸妈妈请看,这个是公狮子,这个是母狮子。”他们笑得很开心,因为儿子竟然懂得这么多知识。

    我的母亲是衢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逛博物馆的时间,往往是和大多数人参观博物馆的时间错开的。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博物馆做作业。做完作业,就可以期待清馆后的锁门环节了。跟在母亲身后,我可以享受一条独特的参观路线。

    衢州市博物馆的锁门从二楼开始。进入历史展厅,我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光在前方,而面前是原始人洞穴居住遗址模型——万年前,衢州就有人类生活,这个认知对于8岁的我来说,有着很大的震撼。

    我用小小的步距丈量着历史长河,慢慢走过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从时光深处一路走到“衢州城墙”壁画前。位于四省边际、钱江上游的衢州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古代战时难以攻破,留下了“铁衢州”之称。

    云散风流千年,看遍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当时守城士兵站在衢州城墙上看到的落日,与今天的我们看到的夕阳是一样的吗?我认为是一样的,只是夜幕降临,对他们而言可能代表新一轮进攻将至,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

    二楼展厅内,还有我最喜欢的江山三卿口制瓷作坊模型。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甚至连窑火烧出的焦黑都还原出来了。

    我很感慨,一代又一代人在三衢大地繁衍,他们用智慧与勤劳,烧制出瓷器,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裔惊叹不已。很久以后,我去江山三卿口村,走进废弃的窑洞,踩到了碎瓷片。拿到光亮处,我看到碎片和博物馆里的模型,有着一模一样的纹路。

    来到一楼,博物馆正大门关闭的瞬间,正面的光源消失,但在展厅中心区域,光线会穿过透明的玻璃天花板,照射到馆里的两件标志性展品:“大棋盘和大恐龙骨架”。母亲去办公室取东西时,我一个人站在“礼贤江山龙”骨架前,这个犹如庞大怪兽一般的存在,真的好酷!注视着它深邃的眼眶,仿佛能穿越至亿年前,探索地球秘密。

    有些衢州人可能还有印象,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辛追夫人”,来过衢州市博物馆。我去参观时,还有一点害怕。母亲给我讲“辛追夫人”的发掘故事,马王堆文物的历史价值,我翻着字典查文物简介中不认识的字……那段记忆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直到2021年5月3日,我去长沙旅游,再见“辛追夫人”,深深的棺椁中,她看起来就像面容慈祥的老熟人。

    小时候所见所听,又清晰浮现,这就是文博给予我们的对话历史的能力。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一件文物时,可能只是从视觉上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感受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再次接触到与这件文物相关的历史知识、故事或者情感时,之前的记忆就会被触发,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和理解。

    因此,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也是一个触发记忆、激发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场所。它让我们有机会与历史对话,体验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丰富性。

    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毕业后,我回到衢州工作。有一天,母亲邀请我为衢州市博物馆主持活动。当我穿着西装,站在衢州市博物馆大门前,我想许多年前,小小个的我,也是站在衢州市博物馆的铜匾下。

    今年9月23日,我有幸主持衢州市博物馆(新桥街馆)开馆20周年系列活动。

    前一晚彩排时,我站在主持台,博物馆的领导、老员工和志愿者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二十年足够一个孩童成长为青年,在我眼里,博物馆也如同一位青年人,充满希望、活力和无限可能。

    记者 徐聪琳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