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专题工作
  • >
  • 浙江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
  • 动态报道【已归档】
  • “四普”新发现|海曙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情况
    发布时间:2024-10-22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海定波宁,沧海为曙”,海曙区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这片热土上既有跨越千年的朗朗书声,也有历史悠久的城防、水利、交通建设遗存,更有薪火相传的红色革命史迹。

    时值“四普”实地调查阶段,普查队在积极推进“三普点”实地复核工作的同时,拉网式排查、收集新发现线索,现选取五处具有代表性的新发现文化遗存与大家共享,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类型。

    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

    千年城市脉络的再现

    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位于海曙区中山西路,202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在此处发掘出长约79米、宽9.6至11米的城墙遗址,经考证为宁波(明州)自唐末以来城市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遗址结构保存完好,筑造工艺精湛,再现了宁波自古以来的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该遗址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墙建筑史、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展示历史文化,海曙区在原址上建设了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通过“千年城事”展览系统梳理宁波1200余年的城市演变历程,成为浙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展示场所。

    1.jpg

    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

    立永禁碑

    鄞江水利文化的见证

    海曙区普查队在鄞江镇晴江岸村发现了一块光绪年间石碑,保存较为完整。石碑高约两米,宽度接近一米,正面刻有“立永禁碑”四个大字。经初步考证,碑文详细记述了清光绪十六年鄞县知县徐振翰发布的禁令,禁令内容旨在保护村中一段堤防,以便预防秋汛时洪水泛滥对农田和房屋造成损害。此外,碑文中还记载了村民修复河堤、种植树木芦苇作为天然屏障的事迹,并以立碑的形式警示村民禁止破坏堤防的行为。

    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宁波晚清时期水利管理的历史资料,也展现了当时地方政府对民生的关切与治理理念,对于研究地方水利发展史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2.png

    立永禁碑

    鄞江建岙学校旧址

    红色教育与乡村记忆的交汇

    鄞江建岙学校旧址位于鄞江镇建岙村,建筑呈“回”字形布局,由主楼、东西教学楼、礼堂、厨房等组成,风格简朴典雅,格局保留完整。该学校清末原名为鄞县建岙启文小学,1940年曾为中共鄞县县委的隐蔽工作地,现存建筑建于1968年。校址如今为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作为宁波市中共党史基地,继续发挥教育功能。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的交织,使其不仅是乡村教育历史的载体,也见证了宁波地区红色革命的足迹,对研究当时的教育历史及抗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物部门将加强保护和宣传工作,让这一旧址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光热。

    3.jpg

    鄞江建岙学校旧址

    雪夹岙车站

    乡愁记忆的延续

    根据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海曙区普查队在龙观乡雪岙村新发现一处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雪夹岙车站。该车站作为雪岙村通往宁波南站的交通枢纽,建筑为两层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车站正面雕有“雪夹岙车站”五字,并装饰有五角星、太阳花等象征性图案。

    当地村民回忆,车站在运营期间,每天发车数班,是周边多个村落的集体交通中心。上世纪90年代末公交线路延伸至村内后,车站转作医疗站和文化活动场所。车站的发现不仅保留了当地乡村的交通记忆和村民的乡愁记忆,也为研究近现代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jpg

    雪夹岙车站

    宁波府学孔庙泮池遗址

    宋代府学遗址的重要见证

    宁波府学孔庙泮池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中山社区中山广场内,在古代,泮池是孔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遗址东约20米处还出土一对鼓石,经证实为宁波府学泮宫门鼓石,鼓石高1.6米,宽1.5米,厚0.6米,重约2吨,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双面刻涡状阴线的独特工艺,成为宁波市内发现的最大的抱鼓石之一。

    据文献记载,宁波府学始建于唐代,宋天禧二年(1018)扩建,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进一步完善,包含大成殿、泮宫门等建筑。元至正十九年(1359)毁于兵火,后重建。明清时期,该地被称为宁波府学,1928年改建为体育场,1998年改为中山广场。该遗址及鼓石为考证南宋府学遗址范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5.jpg

    宁波府学泮宫门鼓石

    下一步,海曙区普查队将在推进“三普”复核工作的同时,多跨协同,进一步拓宽新发现线索征集渠道,持续发掘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为深化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宝贵实证,并推动海曙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