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东汉始为县治,唐至清历为州、路、府治。现存的城墙为明代所建,保存有城门、城垣和钟楼。清代重建的孔氏家庙为全国两个孔氏家庙之一,庙内存有唐代吴道子绘“先圣遗像碑”、明代“孔氏家庙图”碑刻等珍贵文物。
——摘自1994年1月4日《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
2024年是衢州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
“三十年来,衢州始终扎实推进名城保护,逐步从文物的修复走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再逐步拓展至古城整体的风貌修复与保护工作,持续编制、修编名城保护规划、街区保护规划,衢州名城保护工作可谓稳步推进。”衢州市名城保护和村镇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章森说,在获得名城称号的而立之年,如何走好下一步名城保护之路,至关重要。
浙西“烟火”升腾起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近日开放的衢州市城市展览馆内,就有一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介绍墙。
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第一梯队,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各自的独特魅力。北京、苏州、西安、成都等城市是大家熟知且公认应该加以保护的历史城市,突出了“现存文物古迹丰富”和“具有重要价值”。此后,这两项“基本原则”被视为名城评选标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成都杜甫草堂……端详这些鲜明、厚重的文化地标,也是无限接近一座城市内核的时刻。历史文化遗产矗立千百年,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地方文化自信。
如果说每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浙西瀫水之畔的这簇“烟火”升腾不易。
“衢州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衢州市委书记、市长的郭学焕,在积极推动衢州城区改造、拓展的同时,非常注重衢州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然而,当与一些著名城市竞争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衢州并不被看好。
“衢州在哪里?出了浙江省,你要买火车票到衢州,售票员会给你一张到江苏徐州的票。”高级工程师、衢州文史界老前辈徐文荣用“一波多折”来形容这段亲身经历。
作为当时的衢州市城建委副主任兼规划局局长,徐文荣的主要工作是到处“挖人”做事:当时,衢州市广播电视局的人去拍录像带,衢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整理文物资料,市城建委、文化局、规划局的员工埋首史海钩沉……
要成为“国家级”,先要进入“省级”名单。一句轻飘飘的“衢州没名气”,并不能阻止徐文荣迈向省级相关部门汇报的脚步。他有备而去,引经据典:“像衢州这样的城墙、城门,整个浙江没有第二处,全国也少有。衢州还有‘天下唯其二’的孔氏南宗家庙……”
1992年,衢州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徐文荣数次前往北京,递交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我背去两麻袋原始材料。一份送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份送到国家文物局。”徐文荣回忆,彼时北上,坐火车要好几天,“有充分且扎实的证据,介绍起衢州,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底气。”
1994年1月4日,衢州成功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那时候我才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的封闭式评选会上,衢州的申报材料被放在第一个,所有专家一致通过。”徐文荣感叹,在我国众多城市品牌、城市称号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名片的价值尤其贵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定规格高、要求严,不管是认定流程还是事后督查,都超出了一般城市称号的惯常模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定背后,不仅仅是荣誉和认可,更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设施方面沉甸甸的责任。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这99座城市都被收录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分上、下两卷。翻开泛黄书页,徐文荣指尖摩挲过“衢州篇”,这里包含概述、名胜园林古迹、杰出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当代建设成就等部分。字里行间的名城韵味,穿越漫漫年华,历经岁月洗礼,从未褪色,反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十年,十年,再十年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原生态的博物馆和历史存储器,也是反映人与自然互鉴的文化景观,承载着过往的人文、历史、风景、风物。”我市文物专家吴吉培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衢州篇”篇尾。他在文物系统干了一辈子,也投入了一辈子。如今,吴吉培常与衢州市名城保护和村镇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同穿行于衢州府城。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的区域中心,是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的遗存,是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瞭望未来的平台。”
在吴吉培眼中,珍贵文化肌理绵密交织出的衢州府城风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持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密码”。
章森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都是饱含历史信息的‘宝贝’,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城市的体温。”
章森介绍,自1994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按照保护规划编制、保护修缮工作的开展等为代表,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十年”阶段。
第一个十年,即1994年至2003年左右,衢州建立体系,以保护文物为主:1994年,衢州市出台首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以衢州府城为保护核心,以古城区和烂柯山景区为两个主要保护“面”,提出点线面结合保护思路。
“当时,我参与了孔氏南宗家庙的逐步修缮。”吴吉培回忆,2000年,孔氏南宗家庙在旧址复建。家庙面积由4200平方米增加到14200平方米。
第二个十年,即2003年至2012年左右:2003年,衢州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此版规划中,划定了北门和水亭门两片街区,明确古城总体保护格局。2007年,编制《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北门街一期修缮工作启动。城门、钟楼和城墙逐步被修缮,建设了南湖、斗潭湖公园。
第三个十年,即2012年至今,注重古城的整体更新与文化提升:2012年编制《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随即启动水亭门街区一期修缮工程;开展北门街区保护一期提升与二期建设。2013年复建天王塔、文昌阁等建筑。
2018年启动了规划期限至2035年的《衢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包括街区风貌衔接工程、水亭门街区保护二期工程等的“古城双修”十大工程,几乎与此同时启动。2020年,两片街区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持续推进系列保护工程。
2021年,府城东段城门及城墙得到保护性修缮,古城墙遗址公园建立。同年,衢州制定第一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2023年10月30日起,《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施行。“下一步,我们将完成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并推进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审查公布。”章森介绍,衢州将持续通过此《实施办法》落实《条例》,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留住城市记忆。
绽放“考究又恒久”的光芒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雷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则是把一座城市从千千万万“同质化”城市中分辨出来的醒目标签。
在衢州,八方游客趁着假期打卡孔氏南宗家庙,在银杏树下聆听“德化江南九百年”的故事,感悟儒风习习,馨香满城;烂柯山秀色依旧,仙人落子的声音犹在耳畔,重大围棋赛事如火如荼,各路棋手妙手续写传奇;水亭门城墙在夜色灯光掩映下,披上彰显无限繁华城市街景的“新装”,向人们述说着四省通衢的历史……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散发出流风余韵的芬芳。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荣光,珍惜今天的宝藏,孕育未来的希望。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并轨行进中,历史建筑、古老村镇、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的活化利用正成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目前,衢州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57个,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6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8个,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21个,浙江省传统村落55个,公布历史建筑1044处……随着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工作的推进,以及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这些数字将不断增加。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年轻的地级市。三十年间,衢州把握住复兴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关键,根据历史文化的独特禀赋,提炼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积极践行“浙江有礼·衢州先行”文明实践和“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
从万年前蛮荒的原始天地,到1994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到当下“有礼”的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夯实文明根基,文明提升彰显城市灵魂,并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涉及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在章森看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实施“绣花式”微更新,更需要久久为功,“这张‘金名片’才能绽放‘考究又恒久’的光芒。”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程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