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考古发现
  • 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1月20日-21日,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汇报会在杭州市举行,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经过评委会评议,最终评选出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10项(按年代顺序),分别为:

    640.png

    1.1.png

    1.jpg

    陈王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陈王村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1千米,分布面积约7800平方米。2023年2-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实施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

    陈王遗址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型聚落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对完善区域文化序列有重要价值。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阶段墓葬在葬俗方面存在一定延续性,对研究宁波地区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墓葬形制演变和社会发展模式变迁等有重要意义。

    1.2.png

    2.jpg

    沈家畈遗址位于桐庐县分水镇沈家畈村,地处分水江(富春江支流)呈U形大弯道凸岸堆积部位,弯道东南部另有一前溪(分水江支流)沿九龙山北麓流经白沙入江。为配合地方工程建设,2023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桐庐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良渚文化时期灰坑、墓葬、柱坑、石器堆等遗迹200余处,历史时期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10处。出土遗物3.7万余件,以新石器时期石制品为主。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遗址年代可划分为良渚文化时期、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四个阶段,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

    沈家畈遗址发现的大量与石器加工相关的遗物,证明存在石器加工场性质的手工业作坊,是史前石器生产加工的重要发现,为史前磨制石器加工技术、工艺专业化及人类对周边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生产技术体系及组织生产模式等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3.png

    3.jpg

    毘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湖东街道毗山村,属东苕溪下游、太湖南岸地区。2014年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在聚落考古、考古学文化探索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突破。

    首先,发现了围绕毘山山体的一圈壕沟,其西部依托三里桥河和龙溪港,平面呈椭圆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其次,在壕沟内部的麻雀田地点发现了一批集中分布的建筑遗存。第三,环壕外围分布较多遗址点,时代多为后马桥文化。第四,后马桥文化堆积层位明确,早于西周中期、晚于马桥文化晚期。典型陶器有鼎、甗、三足盘、豆、罐、盂、刻槽盆、器盖等。

    毘山遗址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为后续“毘山文化”的提出准备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太湖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也为探索这一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吴越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1.4.png

    4.jpg

    独山遗址位于云和县元和街道霞晓桥村独山自然村,2023年2月至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配合项目建设,对独山部分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共清理西周时期墓葬38座,基本为土坑石床墓,部分墓葬仍保留1米左右深的墓坑,另有少数墓葬残存有一定高度的封土,由此可确认独山主要为一处西周时期的土墩墓群。

    独山西周土墩墓群可分为三片,即北岗、南岗和南北岗之间,其中北岗清理墓葬21座、器物堆9处,南岗清理墓葬12座、器物堆24处,南北岗之间清理墓葬5座、器物堆4处。共出土随葬品43件,随葬品0-6件,有青铜器、原始瓷、石器等。独山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出土青铜器或墓坑较大的墓葬主要位于北岗墓区,其余墓区则少见青铜器。显示北岗墓区的墓主地位较高,可能代表着低等级贵族家族。而南岗和南北岗之间则代表着平民家族。另外,独山遗址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地处盆地与瓯江干流交界处,扼守云和盆地的出口,颇为独特。

    1.5.png

    5.png

    亭山遗址群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处在以亭山为中心的会稽山以北C形盆地中,东至坡塘江,南到上港沿河,西至娄宫江、北到风则江,面积约7平方公里。

    2020年开始至今,为配合考古前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城区文物管理所,在该区域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自2021年至今,先后对亭山、南山头、南山遗址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以亭山为中心的亭山遗址群考古成果,为我们展现了东周时期越国核心区域的大型聚落形态,全方面揭示了依山面海、河道纵横的沼泽环境下,东周时期越国立国前后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业经济、交通贸易、物质丰厚等社会生活状态。亭山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的越国,提供了详实的考古学材料,是全方位认知越国的基础。

    1.6.png

    6.jpg

    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位于余姚市梨洲街道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2023年4月至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8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共清理了水井、灰坑、灰沟、墙基等遗迹单位79处,出土各类遗物标本258件。

    北宋元丰元年(1078),余姚学宫迁址于此,此后历代多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民国时期又于此兴办学宫小学,延至今日的第一实验小学,可谓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次发掘,完备了余姚学宫地块的沿革信息,丰富了汉六朝时期余姚南北双城发展变迁的材料,也展现了更多的历史细节。

    1.7.png

    7.jpg

    章安故城遗址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回浦村,2021至2023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约3600平方米。经发掘,共清理两晋六朝房址8座、水井1座、排水沟2条,发现河道及道路遗迹1组(河道3条、道路1条),清理灰坑74个、墓葬7个。出土文物近三千件,可分为生活用具、随葬器与砖瓦建筑材料两大类。水井填土在实验室清理过程中发现竹简木牍共十余残片,发现“相见”“家丁”等字迹墨书。

    孙吴太平二年至隋开皇九年置立临海郡,辖今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北部局部范围,郡治在章安。隋革临海郡为县,开皇十一年县治迁址于大固山下今台州府城。考古揭露遗迹及出土遗物年代涵盖东汉、孙吴、两晋、南朝、唐宋,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章安故城兴废年代基本一致,实证了章安街道回浦村长嘉屿山南面区域为章安故城所在地。章安故城遗址的发现,对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台州城的探索意义重大,极大丰富了中国东南沿海汉六朝时期城址的文化面貌。

    1.8.png

    8.jpg

    浙江安吉青龙村墓群考古发掘项目位于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青龙村牛头山北坡,087乡道以东,申嘉湖高速以南。为配合当地项目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9月至12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吉县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考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51座,窑址1处。

    墓葬类型主要为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时间从西周至明清。出土器物300余件,种类有铁、铜、陶、瓷等。墓群内墓葬形制基本相同,位置排列规律。墓群延续时间相对较长,墓群内砖室墓形制多样,其中双室四边起券方形穹窿顶加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多达6座。M30出土一枚铜质长方形印章,保存较好,可辨认出“X乡”二字,对于研究安吉当地东汉末行政制度有重要意义。M28、M30应为孙吴西晋时期合葬墓,规模大,等级高,M33墓室结构保存完整。在我省已发现汉六朝墓葬中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审美价值。

    1.9.png

    9.jpg

    沙埠窑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和高桥街道。沙埠窑周边窑业资源优越,共包含7处窑址点,分别为竹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岙堂、下余和瓦瓷窑址,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为全面探索沙埠窑遗址的窑业内涵,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2019年至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窑址群内的竹家岭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连续5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000平方米。

    通过对竹家岭窑址系统的考古发掘,完整构建起沙埠窑备料、成型、烧成和废弃的窑业生产操作链,并构建起北宋中期末段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凤凰山窑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沙埠窑不同类型的窑炉布局形态和窑场动态生产过程,并补齐北宋中期早段和晚段的年代序列。

    通过近5年的系统性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我们已基本构建起沙埠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整体划分为七期,构建起备料、成型、烧成、废弃的完整窑业生产操作链,构建起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此外,结合北宋中晚期南北瓷业格局、产品国内外流布等情况,沙埠窑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沙埠窑填补南方青瓷业发展缺环,是浙江青瓷空间转换、产业转移、技术传播和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沙埠窑出土的部分瓷器品质高超,质量达到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和贡御标准,出土窑业遗迹修建规整,为探讨贡窑制度与贡窑民窑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第三,沙埠窑瓷业面貌明显呈现出与以耀州窑、定窑为代表的北方瓷业的互动交流,与北方瓷业一道共同引领了北宋中晚期瓷业文化新时尚,更加充分地揭示了北宋瓷业的文化内涵。

    第四,沙埠窑的发现对于探讨北宋时期陶瓷内外销议题、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瓷器的年代和产地、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网络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第五,沙埠窑工作数年来,早期注重探索窑业遗存的分期精细化,近期注重以聚落考古视野探讨窑业内部空间布局、陶瓷产业与聚落发展关系,以时间、空间精细化的目标,展开陶瓷考古研究,体现了当前研究的前沿理念。

    2.1.png

    10.jpg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度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推进,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整理研究和遗址展示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港城整体布局、时代演变、码头样式、沉船场景和瓷器来源等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入。田野发掘集中于朔门城门-瓮城区、瓮城外港口区、3号码头南侧及2号沉船区域,发掘面积约1800㎡,出土瓷器等各类文物1400余件,碎瓷片约4吨。

    经过2023年度的发掘,目前早晚两期的城门、城台、城墙及瓮城基址已基本揭露出来,城址叠压关系清晰,基本厘清了朔门区域的分布范围、平面布局、建筑样式和历史沿革。北宋以来瓯江岸线变迁更加清晰,为各时期港区布局、功能研究夯实了基础。朔门古港遗址已发现台阶式码头、斜坡式码头、三级月台式码头、单级小码头、木栈桥式码头和近岸埠头,码头体系更加丰富,堪称宋元时期码头建筑的杰出范例。古河道内2号沉船清理工作扎实推进,船体轮廓及其附属构件分布范围初步摸清。沉船东、南、西北侧新发现3具人骨遗存,其中东侧者保存较好,船舱内有部分瓷器露出,进一步活化了千年商港的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