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他步行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习近平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浙东运河博物馆是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主体部分,系统展示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
在第19届杭州亚(残)运会上,良渚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开幕式、火炬、奖牌、吉祥物、引导标识系统等视觉形象,亚运会火炬“薪火”以良渚玉琮和纹饰为思想设计,亚运会吉祥物“琮琮”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的精美而神圣的玉琮,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办的新闻全网传播量达百亿次……向亚洲和世界展示了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推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礼润山海——亚洲国际礼品展”等系列亚运相关主题展览,为亚运助力添彩。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采集
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召全省文物安全工作会议,11个设区市人民政府签署《文物安全责任书》。全年共检查文博单位3.1万家次,整改问题隐患9700多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覆盖率上升至71.6%,火灾事故数下降33.3%,违法案件数下降48.1%,全省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全省文物安全工作会议
7月12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拉开帷幕。活动主题为“丝路同行 互鉴共赢”,邀请匈牙利为活动主宾国,推出了“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丝路绮粲:16-17世纪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家族丝绸服饰展”等重要展览,网络曝光量超2亿次,全网相关信息超35万条,海内外媒体转载报道超2300篇。
“2023丝绸之路周”启动仪式
10月16日至17日,国家文物局在浙江泰顺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廊桥保护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省文物局在会上作题为《全面保护 有效利用 让廊桥活起来》的发言。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
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此外,浙江省地质博物馆、浙东运河博物馆、越剧博物馆等一批新馆也相继建成开放。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
11月22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在杭州成立,成为全国首个文物保护与利用结合的省级文物领域综合性行业协会,会员覆盖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各领域。协会立足“守根护脉、历物弘文”宗旨,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首任会长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担任。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授牌
8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率全国之先实现了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覆盖,既有效破除了制约建设项目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又降低了建设单位投资风险和前期运作成本。全年完成考古前置项目4047个,有效服务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座谈会
乡村博物馆建设连续两年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2023年,全省验收认定乡村博物馆228家,并创新制定星级乡村博物馆评定规则,评定首批星级乡村博物馆50家。至此,全省累计建成乡村博物馆692家,涵盖红色根脉、名人故居等12个类别,覆盖11个设区市、88个县(市、区),有效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并在传承乡村文脉、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浙江样板。
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培训班
6月2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其中古遗址中22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47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1处、其他类不可移动文物1处。至此,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990处。完成全省“三普”登录文物全面复核工作,全省“三普”登录文物挂牌率达100%。
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牵头推进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2023—2032年)”“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2个项目,完成浦江上山、仙居下汤、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等12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黄岩沙埠窑址发掘获得重大成果,衢州市衢江区新发现的皇朝墩遗址是迄今最完整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时期环壕聚落遗址。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
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学会共同举办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评选出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共七大类100件(套)。9月27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推出“蔚为大观——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第一期),51件/组镇馆之宝齐聚亮相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成为构建全省博物馆共同体的一次成功探索。
“蔚为大观——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开幕式
绍兴市深入实施名人故居“百人百处”激活三年行动计划,做好110余处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文章,打造名居经典游线10条,全年吸引游客800余万人次。永嘉县启动实施“百家修百屋”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行动,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全年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并创新成立“百家修百屋”文物保护公益基金。
永嘉县“百家修百屋”文物保护利用公益基金成立
开展“跟着考古去研学”、“红色根脉 薪火相传”红色革命圣地(纪念馆)研学、“跟着博物馆去旅游”等系列活动,推出11条考古研学线路、10条革命文物研学路线、史前文化、青瓷文化等10条博物馆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完成10家博物馆景区化创建工作。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举办2023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评选出一批“浙派好礼”文博文创产品。“宋韵今辉”艺术特展、“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等热门展览火出圈。
2023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颁奖仪式暨“浙派好礼”博物馆文创集市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首届“良渚论坛”。“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乌兹别克斯坦之夜”“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等活动相继在杭州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宋画展走进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启明之光”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分别亮相埃及和匈牙利。
“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
5月12日,省文物局与省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百城万名”护宝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全省已组建护宝志愿者队伍169支,招募护宝志愿者1.2万余名,形成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成立一支护宝志愿队,每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至少配备一名护宝志愿者的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新格局。“人人都是文保员”古村落保护诸葛模式获2023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创新项目。
杭州市文物志愿队队伍授旗仪式
开展“文物指纹”数字化改革应用试点,有效防止文物调包篡改、精准守护馆藏文物安全,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厅“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实施卫星遥感监测,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实施动态监测。浙江省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发明专利《一种木质文物中硫铁化合物的脱除方法》获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三等奖。浙江自然博物院“千岛湖海南鳽种群动态监测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获浙江省科技兴林奖三等奖。
“文物指纹”应用项目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草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是申遗成功后全国首个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和对象由狭义的名城保护扩展到全域名城要素保护,实现保护对象的全覆盖。
大运河
浙江大学成立考古学本科专业并招录首批学生,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正式揭牌。在今年新增的8家国家考古发掘资质名单中,我省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家上榜。浙江文物安全银盾督查队入选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团体),1人入选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个人),1人入选“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4人入选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
浙江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
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浙江(湖州)毘山遗址发现晚商高等级建筑基址群入选“2023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获评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中国丝绸博物馆“建设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案例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十佳案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英文版获评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宁海县查办的“擅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之双枝庙古戏台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案”入选全国九个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