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专题工作
  • >
  • 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系列活动
  • >
  • 各地动态【已归档】
  • 专家聚会杭州研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创新
    发布时间:2023-06-1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浙江良渚和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湖北石家河等重大考古发现以及近千项考古发掘,实证了在8000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中,中华文明从区域多元起源到中原地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并最终形成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

    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下午,“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仓前大楼(世界城市博物馆)举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在论坛上向与会专家学者作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就并表示,考古展现了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基因中获取精神力量,增强了文化自信。

    GzjfshC007077_20230611_CBMFN0A001.jpg

    在论坛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文物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是高品质的、稀缺性、最具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物工作要坚持“有责、有度、有为”的原则,浙江文博系统正深入实施考古“启明星”计划,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高标准打造全域博物馆,创建红色文化旅游带,培育文旅融合业态产品,讲好浙江文物故事,以更好推动浙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山舞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产生了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固有特色即差异性、独特性和唯一性,这种固有特色产生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杭州形成了“保老城、建新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杭州经验”。当下,城市更要高度重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积极保护、规划引领、遗产美学、以人为本、分类实施、研究先行等理念。

    “古往今来,不少人才都会面临‘怀才不遇’的困惑,而大运河的历史上就提供了如何面对的案例。”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说,这个案例就是主持建设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大科学家郭守敬,他在31岁时就向元世祖提出“水利六事”但是未被采纳,可他并不气馁,在30年后再度提出“水利十一事”,得到了元世祖的支持。刘士林说,大运河是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雄伟史诗,在大运河沿线曾发生过许多动人故事。大运河从“文化遗产”到“国家战略”,是一个文化遗产在现实空间中不断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的过程,正逐渐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为标志的文化建设和展示体系,实现“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为重要载体的空间拓展,走出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也传承和展现了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考古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有哪些重大创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大遗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林留根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大遗址考古”是中国百年考古学史取得的最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生动实践与体现,是中国考古学重大理论创新,其本质内涵是针对规模大、价值高的古代遗址所开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田野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系统论方法是其最核心、最根本的方法,而良渚遗址就是最为典型的大遗址考古实践。

    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秘书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咨委秘书处协办。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施剑说,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总结回顾文旅融合的发展轨迹,深刻阐释文旅深度融合的丰富思想和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积极献计献策、凝聚智慧。(记者 冯源 照片由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