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文物动态
  • >
  • 浙江文物
  • >
  • 名城保护区
  • 申遗,让古城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2-07-27 来源:绍兴日报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今年2月28日,市委书记盛阅春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提出,持续优化古城功能、修复山水风貌、保护利用文化遗存,创造条件启动古城申遗。

    今年3月30日,代市长施惠芳在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积极推进古城申遗,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和稽山鉴水“金名片”。

    启动古城申遗,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一份期盼。

    古城申遗,做好会稽山文章

    张炎兴

    古城申遗,必涉及一山一水,水是古鉴湖,山是会稽山。

    万历《绍兴府志》之《绍兴府志叙》云:“绍兴,古越勾践之遗墟,而东海之裔郡,肇自禹会诸侯于此,垂数千年矣!”公元前490年,为打败强吴,勾践将都城迁至会稽山北的“四达之地”。以府山为中心,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因为大禹,每年都会到会稽山举行各种祭祀。会稽山有关大禹的传说,将越人的生命安置在了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秩序之中,会稽山是古城的精神寄托之所在。

    作为古越精神之源的大禹,通过三种形象对古城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是手执畚耜的大禹形象。“耜”是一种用于起土、穿土、培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畚”则是指用木、竹等做成的用来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手执畚耜的大禹具有农耕文化的精神特征:为民先、重大义,为治洪水过家门而不入;劳身焦思,栉风沐雨,砺志自强,俭朴务实的农家之风。

    手执畚耜的大禹形象构筑了古城精神的底色,古城的先民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大禹精神。春秋时期中原逐鹿,大禹所执的耜逐渐变成勾践手中的那柄剑,开启了绍兴剑文化之源。这是一种蕴含着复仇、尚武、砺志自强精神的剑文化,剑之在古越,乃是复仇雪耻、绝处求生的生命力量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禹所执的那杆耜又一变为笔,越地先民将大禹的形象与寻书联系起来。《越绝书》卷八云:“覆釡者,州土也,填德也。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记述了大禹在覆釡(会稽)山下寻书的故事,说明远在《越绝书》成书时(一般认为东汉)越地的书文化已经开始萌芽。尽管《越绝书》并没有言及大禹所寻之书的具体内容,却为以后儒道各家对书内容的解释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绍兴的书文化之流从此开启。

    古城申遗,离不开一山一水,水造就古城的气质,山引启古城的精神。会稽山上的大禹,是古城的精神之源,府山和会稽山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意义的呼应。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绍兴拿什么去申报世界遗产?

    任桂全

    多年来,“绍兴拿什么去申遗”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有主张古镜湖申遗、古运河申遗、古桥群申遗的,更多的则聚焦于古城绍兴申遗,显然各有理由。若能聚焦古城,理由或将更为充分。因为古镜湖、古运河、古桥群都是古城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捆绑申遗,或将使古城申遗内涵更丰富、优势更鲜明、个性更强烈、价值更独特。

    捆绑申遗,必须以古城为核心,从越国古都、山水城市、东方水城三个层面展开:

    1.越国古都规划——重点揭示古都规划思想。包括城市选址思想、趋利避害原则、西城东郭礼制、筑城卫君和造郭居民空间格局以及天人合一规划理念。2500多年前,就有如此科学、合理、系统、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实属罕见。

    2.山水城市格局——重点展示城市环境。绍兴从建城开始,就为古城提供了优越的城市环境:宏观格局——稽山、镜水、越都城;中观格局——三山、二塔、七弦水;微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王安石“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描绘的就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完美结合的古城绍兴,具有独特性。

    3.东方水城风貌——重点反映水城个性。水城是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相结合的产物,至迟到晚唐业已形成。主要特点:一是城内、城外两张水网,通过6处水城门实现城内外水道沟通;二是城内、城外两条护城河,内护城河为沟通水上交通而设;三是城内设有陆路、水路两个交通系统,这是绝无仅有的。

    在古城上游筑镜湖,古运河穿城而过,城内33条河道、229座桥梁,将镜湖、运河、古桥与古城绍兴紧密融合在一起,捆绑申遗,势在必行。当然,以古城为核心的申报内容,还应包括城市演变、文化积累、历史遗产、风土人情、城市精神等。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绍兴市志》总纂)

    聚焦和展示古城金名片

    邱志荣

    绍兴古城申遗是绍兴人民梦寐以求的期望,任重道远,前程光明。

    一、把握核心定位。1982年2月8日绍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核心要素是:越国都城、名人故居、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绍兴古城申遗首先要聚焦和展示的是这三张特色金名片。

    二、地上与地下结合。历史上绍兴古城地表文物古迹应是俯拾皆是,但随着历史的演变,有多处遗产或被损坏或已堙灭。首先,绍兴作为“东方水城”,应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经验,恢复历史上的骨干水道,如标志性的府河应下决心打通,浙东运河城内主干道应还原本体等。其次,如越国都城遗址、古城墙等历史遗存虽地表上已看不见,但专业的考古可使这些建筑重现价值与真迹。

    三、城内与城外结合。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价值在古城之中当然是主要的,但是城外的大禹陵、兰亭、宋六陵等历史遗存也是古城申遗的重要内容支撑。

    四、政府与社会结合。古城申遗当然要靠行政引领和推进,然举社会之力,形成共识、集聚优势也很关键。如绍兴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外地工作,有着巨大的能量和影响力,他们的倡导和呼吁会形成很大的推动力。

    五、研究与保护结合。绍兴古城申遗需要对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和原真性进行扎实的基础研究,使其成果为国内外认可;申遗是目标,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把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好。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

    传承与创新 古城又慢城

    鲁锡堂

    绍兴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40年来其保护与建设、传承与创新,成就显著。

    在新形势下,绍兴古城应该对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定位。建议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国际文化休闲慢城”,从而全面形成“中国历史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国际休闲慢城”的城市定位。

    国际慢城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物质、精神、生态文明融合的表征。它是一种城市休闲的新模式,也是一个消费时代的新平台。怀旧文化、休闲娱乐、品质生活、绿色环保是国际慢城的内涵,而作为古城、名城、水城“三位一体”在我国极为罕见的“老绍兴”,其“最(醉)江南”的特色内涵恰恰就是独特的文化休闲资源。

    绍兴古城向“国际文化休闲慢城”发展,具备个性化、差异化的条件。一方面,当前我国旅游业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非景点时代来临,一座城市的公共环境、市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消费场所、事件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网红点”和“打卡地”;另一方面,绍兴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度和城市能级,决定了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充当“会客厅”“后花园”和“康养地”恰如其分,正当其时。

    打造“国际文化休闲慢城”需要顶层设计、重点突破。应坚持不懈地以“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理念整体打造“国际文化休闲慢城”,“把古城让给世界人民”。应重整搞活现有几条护城河休闲水街,高品质复兴解放路商业休闲大街,体现“文化味”和“国际范”,以此为枢纽有机串联拉动八大历史街区的繁荣。应统筹盘活绍兴古城颇具规模和个性特色的老台门资源,丰富文创店铺、文化茶楼、康养驿站、小型专题陈列馆等古城休闲业态产品,打造留得住游客的“中国越文化民宿群”。应以地铁开通并联杭为契机,以地铁经济商圈为核心,围绕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秀、夜读等六大主题,繁荣发展城市夜间休闲经济,让绍兴古城真正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作者系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

    以“文化景观”的视角看古城申遗

    刘孟达

    绍兴古城申遗要探索独具匠心的新路径,重在放大自身的独特优势,寻找别人无法复制的切入点,而不能亦步亦趋,盲目地去照搬其他类似项目(包括申遗成功的)的做法。我认为,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对助推古城申遗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四个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区),都有其无与伦比的“亮点”。比如:丽江古城杂糅藏族、白族、纳西族等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平遥古城真实展现了古代汉族的古城形制,是明清社会的缩影;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碰撞体和宗教文化共存体。与之相比,绍兴古城的独特优势,不是别的,正是其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所谓文化景观,是指人们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它是融自然风光、田野村落、历史遗址、名胜古迹、文保单位、宗教圣地、民俗风情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绍兴古城是一种时空交融、卓绝群伦的文化景观。它构筑于稽山鉴水这一物态文化基础上,城址未变、文脉赓续,始终浸润着以胆剑精神为核心的迭代演进、形态丰盈的精神底蕴。绍兴古城在2500余年的建城史中,产生并留存至今一系列文化遗产。其中,以十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为支撑的文化遗产点及其关联环境,多维度、全景式地勾勒出一幅人文绍兴的历史文化图景。绍兴古城至少有三大要素难以被别处复制,即自然风貌(稽山鉴水)、空间特征(一城一桥三故里)和景观格局(一环绕三山)。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的“越州十景”(秦望观海、炉峰看雪、兰亭修禊、禹穴探奇、土城习舞、镜湖泛月、怪山瞻云、吼山云石、云门竹伐(筏)、汤闸秋涛),是绍兴古城作为文化景观最凝练、最精准的表达。为此,绍兴古城申遗应当不遗余力地抓住文化景观这个“牛鼻子”。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共绍兴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

    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

    屠剑虹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这个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绍兴的,也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将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城,擦亮古城金名片,打造新的文化高地。绍兴古城申遗,需要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围绕目标,抓好落实。制订一张合理的计划表,找到一条科学的申遗路径。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两个方面的保护:

    一是整体保护古城。绍兴是春秋越国都城,历经2500多年,不仅地理位置不变,古今城址相合,且城市功能持续发挥,为国内外城市史中所罕见。悠久的历史,留给绍兴丰富的文物资源,尤其是春秋越国古城和宋代水城格局,更是绍兴古城的重要文化遗产,是绍兴古城申遗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为此,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整体保护好绍兴古城,以敬畏之心保护好各类文物和历史建筑,以绣花功夫修复好城市的形态和风貌,逐步恢复城中运河、府河等传统河道的通航功能。注重考古发掘和历史遗迹的保护,用史实彰显古城文明。  

    二是活态保护古城。让古城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是我们在古城申遗中必须要重视的。为此,要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要合理布局并优化古城功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环境,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古城保护带来的红利,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要为年轻人打造更广阔的文创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乐意留下来。同时,在古城的活态保护中,我认为保护原住民非常重要。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地的民情风俗,是世世代代的原住民通过长期的生活习惯积淀而成的,是一种地域文化,我们要把它传承好、保护好。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绍兴市城建档案馆原馆长)

    让历史文脉链接品质生活

    尹政威

    申遗导向下的古城保护利用,要从深入挖掘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入手,筑牢风貌肌理保护防线,做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文章,引导活化、转化利用方式,创新表达、展示形式,链接品质生活。结合当下,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守住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生活

    市区相关部门都在扎实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但总体而言古城保护利用的理念有待提升,工作仍需深化、细化。古城总体要慎拆、少拆和留住“烟火”,注重“绣花”式织补促进古城风貌、品质的提升,呵护好“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的荣耀。

    对重要的文物建筑遵循“修旧如故”原则保护利用;对历史建筑主体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修缮保护,内部实施适用性改造;对传统民居区在总体遵循风貌肌理的前提下,按照现实功能需求,采用“留改拆”的方式进行有机更新。

    2.以文促旅,讲好绍兴古城故事

    一是以遗产保护扩展旅游业态。古城区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走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路子,依托古城秀丽的山水风光、古城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水系、街巷、古桥、台门等),将丰富的文物遗迹、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融入旅游产业链,创新推进“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一批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新业态,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

    二是积极推动绍兴古城走出去。结合古城文化内涵的不同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传播;运用通俗讲座、影视媒介、网络宣传、文化研讨、建立文化标志等方式,扩大在本地和全国的影响。

    3.数字赋能,创新保护利用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古城保护利用,符合古城保护利用的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有利于古城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梳理、记录、展示。

    (作者系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