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专题工作
  • >
  •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系列活动
  • >
  • 主场活动【已归档】
  • 宁波,一座“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宁波晚报

    6月11日是2022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将本年度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其中,浙江主场活动在奉化举行。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奉化博物馆选送的“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入选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是今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博物馆,也是宁波首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展览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

    与此同时,天一阁博物院进入2021年度全国专题类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前十榜单,佳音频传令宁波地区博物馆的辐射力达到历史新高。

    奉化博物馆“山海交响”展陈内部。记者 潘苗/摄

    眼下,宁波正在加快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步伐,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气质的国内一流“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奉化博物馆在强手林立的评选中获取一席之地,是宁波地区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的缩影。在我看来,宁波的博物馆分布平均、类型均衡、特色鲜明,博物馆事业发展可圈可点。打造博物馆之城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希望宁波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面做更多努力,真正实现‘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的文物保护新局面。”6月10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宁波博物馆室外阶梯。博物馆供图

    宁波博物馆数量全省领跑

    馆藏文物总数居全省第二

    据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目前,宁波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共有7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4家,非国有馆52家,行业馆3家,博物馆数量在全省地市中排名第一、全国第八。在藏品数量方面,宁波的博物馆藏品总数为42.2万件,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二十名。

    经过多年的发展普及,博物馆在宁波10个区(县、市)形成全覆盖,场馆层级水平较高,特色文化充分展现。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共有11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家,包括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天一阁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其中,宁波博物馆由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先生设计,是其“新乡土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在建筑领域曾得到众多国际奖项。天一阁博物馆是宁波“书藏古今”的圣地,传承450余年的藏书楼在文人学者心中拥有至高地位。建成于2014年的中国港口博物馆虽然年轻,却是由国务院正式命名的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国字号”港口专题博物馆。

    中国港口博物馆。港博供图

    “一个城市同时有三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不容易的,说明宁波的博物馆不仅有数量上的优势,发展质量也比较高。”曾多次莅甬的安来顺表示,除了国有博物馆,宁波还有一批门类覆盖广、类型多元的非国有博物馆,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受益于宁波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深厚文化底蕴,宁波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较早、数量较多。全市52家非国有博物馆涉及历史文物、书画、家具、服装等十余个门类,是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

    此外,宁波还有4家新近授牌的乡村博物馆,奉化区青云村史馆、鄞州区沙氏故居陈列室、余姚市民营工业博物馆、海曙区鄞江镇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实践着城乡统筹发展,文化和文物普及美美与共的理念。

    博物馆走进市民生活

    体现城市文明素质

    安来顺表示,宁波的博物馆发展定位和品牌自有优势,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坚持为市民、为城市服务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博物馆文化。

    “宁波是一座乐善好施的爱心城市,许多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来自地方人士的捐赠,体现出博物馆人民共建共享的特色。”安来顺还对宁波博物院的志愿服务印象深刻,“这座城市里的人还会把他们得到的文化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反馈、反哺给大众。”尤其值得被肯定和注意的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长期挂靠宁波博物院,从2008年建馆之初一直坚持到现在,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种志愿服务打开了社会更深层次的广泛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安来顺说。

    宁波博物馆志愿者活动资料图

    而在博物馆与市民生活互动方面,奉化博物馆也具代表性。

    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馆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奉化热电厂改造而来。该热电厂坐落于城市“黄金宝地”,曾经,高大的烟囱和几何体结构的厂房静立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宛如一块“伤疤”。

    2015年,奉化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地决定将废弃热电厂改造成博物馆,在城市最好的地块建设民生工程,把最美的风景让市民共享。2016年,奉化博物馆项目立项并启动建设,奉化区投入8亿元对废弃厂房进行改造,这是奉化有史以来投资额度最高、建筑体量最大的文化类公建项目。

    改造后的博物馆既保留热电厂的框架结构,又体现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工业遗存的活化样本。

    热电厂改造前后对比。奉博供图

    奉化博物馆利用靠近社区和学校的优势,在2020年正式开放运营后举办了一系列面向社会开展的研学、剧本杀等活动。开馆以来共举办各类临展及教育活动500余场,免费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实现博物馆社会服务全年龄、全方位覆盖。

    “博物馆应该抓紧时机,苦练内功”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原馆长,曾任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协会理事长,还是上海世博会的总策划师。“我在上海读小学前,多住宁波月湖边的外婆家,从小熟悉月湖的江南四季,喜爱天一阁的江南人文。”6月10日,家乡记者联系陈燮君时,引起他一番感怀。

    虽然生活在上海,陈燮君对宁波的博物馆建设工作可以说是深度参与,宁波尤其是天一阁博物院但凡有大型论坛或建设筹备咨询活动,一般都会邀请陈先生出谋划策、回家看看。作为宁波游子,陈燮君也乐在其中,“天一阁的藏书文化代表着宁波学贯古今的城市文化底蕴。”陈燮君告诉记者,“博物馆关键在于体现‘博’和‘古’,天一阁达到的广度、深度,历代历届的天一阁人守护得很好、也发展得很好。”

    外籍友人在天一阁体验非遗。天一阁供图

    陈燮君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天一阁有好几块国家级牌子,它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一阁·月湖景区还成功创设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天一阁还在积极推动藏书的访归工程……”在他看来,从历史到现在,宁波的博物馆发展势头良好、方兴未艾,眼下更应该乘势而上,“抓住时机苦练内功是博物馆的永恒主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宁波地区博物馆在规模、质量和服务能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在平台能级、市场化机制、区域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相较于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宁波各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博物馆虽然讲了宁波故事,但对于故事背后的商业价值开发不足,优质文化创意产品较少,博物馆与本地相关企业的供需对接有待加强。此外,各级博物馆专业文博人才相对匮乏,也制约了宁波博物馆展陈、研究能力的提高。

    对此,陈燮君建议,在收藏、征集、保管方面可以更多使用高新技术、云计算、数字化,顺应大潮流;研究方面当体现学科发展优势,突出天一阁文旅融合特点,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教育功能上当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推动博物馆传统功能的现代化。

    天一阁近期举办的宋韵文化体验活动。天一阁供图

    一座“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的目标,今年年初,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启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背景下的宁波博物馆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在充分调研现状,对比先进城市的基础上,提出面向2035宁波市博物馆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建设框架——以彰显浙东特色文化、提升宁波文化区域影响力为核心,以高水平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场馆项目为龙头,以推动存量场馆服务提效和深化新业态创新应用为两翼,加快提升本地博物馆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造充分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气质的国内一流的“博物馆之城”。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现有展厅。博物馆供图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宁波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统筹推进多个场馆建设步伐,重点项目包括河海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南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场所。根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十四五”期间,还将着力打造一批乡村博物馆。

    奉化区青云村史馆是一座乡村博物馆。资料图

    为完善场馆生态、提质存量效能,宁波还将强化指导江北、海曙、象山等区县级博物馆建设工作,鼓励国有企业、大专院校探索建设行业博物馆,培育支持专题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着力构建宁波“一级馆引领、区(县、市)博物馆健全、各类博物馆多元并举”的博物馆生态格局。

    在“数字 博物馆”发展方向上,宁波也将高水平建设数字化展厅,策划沉浸式体验展,健全信息检索系统,推动馆藏资源数字化,开发开放数字化语音导览等服务,深化推进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开发贴近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文化的金名片。

    对此,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表示,“宁波建设博物馆之城拥有良好的基础,希望在推动重点项目攻关,全面梳理、提升现有功能方面持续发力,查漏补缺,扶持帮助一批有潜力的地方文化艺术行业,推动博物馆‘软件’建设,营造城市浓郁的博物馆文化氛围,使全民都能共享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