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展览资讯
  • 8000年前的古人 遇到水路如何出行?
    秘密就藏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的“中华第一舟”上
    发布时间:2022-05-05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骆静怡

    你想知道史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吗?他们遇到水路如何出行?在萧山湘湖边有一座形似船的建筑,它是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距湖面6.5米以下的遗址原址保护厅里,静静地躺着一艘8000年前的独木舟。也许,你可以在这艘独木舟上找到答案。

    从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工作的讲解员顾玉丹向记者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

    跨湖桥原本是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的一座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一直对这片区域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在2002年的第三次考古中,中国最古老的独木舟“中华第一舟”破土而出。独木舟用马尾松制成,残留部分长度5.6米,最宽部分为53厘米,厚约2-3厘米。经鉴定,这是8000年前的史前遗迹。自从出土后,它就一直停泊在这里。

    “这艘船是我们馆内的宝贝。除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外,它还不止一种使用方式哦。” 顾玉丹解释道,表面上看这艘独木舟非常窄,每次只能单人或者双人用浆滑行。但就在当时对独木舟遗迹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舟的周围有3支船桨和2件编织物,其中一件比较完整,看上去像船帆。“所以考古人员猜测,这是条边架艇,将独木舟左右两侧捆绑固定上舟形浮材,再支起船帆控制平衡,这样每次出行就能多承载一些人,还能用于大湖和近海航行。”她说。

    如果仔细看独木舟,会发现舟身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独木舟上有个像树疤的地方,它原来是破了个洞,但是被其他木材填平了,还用漆树汁进行黏合。这就说明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掌握的不仅是船只制造技术,还有后续的维修技术。”

    2020年9月28日,跨湖桥博物馆进行了升级大改造。这艘独木舟“住”进了新的玻璃房。但当大家走近观赏时,却几乎感觉不到玻璃的存在。站在玻璃房前,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拍照时也不会出现反光的现象。

    据了解,这件玻璃房是用世界先进材质的玻璃打造的,具有高透光、抗弯、低反射等特点,可以让独木舟更清晰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仿佛触手可及。

    如果说“中华第一舟”是跨湖桥文化的代表,那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则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打破了长江下游原来所认识的史前文化格局。在远古时期的8000年前,已经有一群人在此生息繁衍、创造文化,这里还藏着多个“之最”。

    比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藏有一块牙齿扭曲的猪下颌骨,它是在跨湖桥遗址发掘的长江以南地区最早的家猪遗骸。对于猪的驯化和饲养,是新石器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之一,猪的齿列排列混乱,并不是牙齿的一种病变,而是驯化的中途现象。由此可见,当时的跨湖桥人已经开始猪的饲养,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南中国最早的家猪。

    另外,这里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漆使用、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中国最早的慢轮修整技术、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

    如果五一期间,大家不方便去线下看展,也可以关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这里时不时会推出馆藏精品介绍和相关展讯信息,期待大家换种方式与历史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