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 视觉中国
2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入围终评项目名单正式发布,共有20项进入终评。其中,浙江的余姚施岙遗址和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两项入选。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以时代早晚为序)
1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2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3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4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5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6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7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8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9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10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
11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
12 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
13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14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15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16 西藏拉萨当雄墓地
17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18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
19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
20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从遗址年代来看,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中,史前考古7项、夏商周考古6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1项、唐宋元明考古6项。史前考古成果依旧丰硕,夏商周考古与唐宋元明考古齐头,紧随其后。
从地域分布来看,入围终评的20项考古发现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西、浙江、四川、陕西、甘肃5省均有2项入围,占据初评半壁江山。其余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西藏等地区各有1项入围。入围项目分布省份广且地域分布比较均匀。
【浙江新闻+】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古稻田,从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
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田因发掘面积较小,仅发现少量稻田、田埂、河沟遗存。良渚文化时期稻田结构清晰,由宽大的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发现了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确定了面积约750平方米、700平方米、1900平方米、1300平方米的4块田块。出土陶釜口沿、鱼鳍形鼎足、平底罐底和石刀、石锛、石犁残片等器物,一条残损的独木舟被埋入田埂中。经检测,稻田堆积中含有较多水稻小穗轴、颖壳、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远高于一般古代稻田的认定标准。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发展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据宁波晚报、甬派客户端)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
历经4年考古,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的西周时期高等级墓葬群,已确认为迄今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西周土墩墓群,目前出土了西周青铜车马器及大量玉器,被专家认定为极有可能是仅有零星记载的“姑蔑国”王陵区。
其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棠陵邵村和孟姜村,墓群东为铜山溪、西为邵源溪、南为衢江、北为高山的丘陵地区,构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
目前,区域内共发现10座大型土墩墓。通过梳理以往资料和考古调查勘探,在土墩墓群周边还发现13处商周时期遗址,并在邵源溪上游,距离土墩墓群约6公里处,新发现同时期城址一处,由壕沟、夯土墙、台地组成,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庙山尖土墩墓出土部分青铜器。图片源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在《国语》《吴越春秋》等典籍中“於越纳姑妹珍”“西至于姑蔑”“至于姑昧”的文字记载中,商周时期,越国的西面,也就是今天的金华西、龙游、衢州东一带,存在一个名为“姑蔑”的族群。古墓在时间和地理上,都和史料中提及的姑蔑高度重合。
衢江土墩墓群的考古发现,也吸引了全国各地考古专家。早在2020年12月,一批文物考古专家汇集云溪考古现场考察研讨。当时,关于姑蔑王陵的推测认同度很高。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等考古文博单位多位专家齐聚衢江区,召开了衢江区云溪土墩墓群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基本达成了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这一共识。
出土的数百件原始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古工作者从来没有见过的器型,或许就藏着解开更多姑蔑国之谜的钥匙。
(记者 于山 钱洁瑗 共享联盟衢江站 丰莉莎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