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风景名胜区 周兔英 摄
为进一步做深做透“山明水秀”的文章,对“水下森林”进一步扩繁和复壮,西湖风景区加强水草的品种研究,提升水草的自我繁殖能力;进一步优化西湖的鱼类种群。同时,做好山林的文章,利用华东种质资源库的优势,加强西湖群山的彩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让市民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西湖景区将一如既往认真做好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民生“五篇文章”,更好惠及广大市民游客,为浙江“两个先行”作出景区贡献。
文化为核
深入挖掘西湖历史文化内涵
来到杭州,“打卡”西湖是必选项。一湖千年,西湖文化景观,以千年文化为内核,多的是讲不完的故事。
西湖风景区一直以来坚持‘守正创新’,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传承好西湖的世界遗产价值,重点聚焦精神富有、文化共富,打好遗产、宋韵、爱情、展示“四张牌”。
第一张“遗产牌”:近几年,西湖风景区持续对保俶塔、岳王庙、于谦祠等一大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牵头成立长三角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与国内敦煌、北京,国外意大利维罗纳古城、法国阿维尼翁断桥等世界遗产地之间开展交流。当前,正在实施神尼塔、烟霞洞等考古,利用三维扫描等新技术进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挖掘和阐释世界遗产的时代价值和内涵。
第二张“宋韵牌”:西湖风景区启动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块的考古勘探,并对“后花园”的圣果寺遗址进行保护提升,对苏东坡纪念馆、钱王祠等也进行了提升;集中梳理飞来峰石窟等宋韵文化的摩崖石刻,推出中秋拜月、八卦田皇家籍田礼祭等宋韵主题活动。同时,在西湖周边打造浓郁的宋韵氛围,下一步还将打造宋韵文化展示中心。
第三张“爱情牌”:西湖风景区牵头与意大利维罗纳开展文化交流和“中意”爱情文化周活动,推动打造世界爱情文化公园,目前已完成“爱情诗路”区域提升、长桥公园和万松书院相亲广场提升改造,还有杭师大玉皇山校区及长桥溪提升改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西湖爱情文化正逐步成为杭州文化输出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第四张“展示牌”:这几年,西湖风景区建设了杭州铁路知青纪念馆、杭州文史馆,全面提升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博物馆,每年推出不少于30个精品展览,今年还推出了宋六陵考古成果、“宋韵千年”等主题展览。西湖博物馆总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此外,景区还以当代人的新视角讲好历史故事,比如刚推出的《飞来峰故事·我来说》等,进一步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生活。
生态治理
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成果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如何保护好这颗珍贵的明珠,让西湖的保护利用成果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杭州下足了功夫。
近年来,西湖西溪景区立足优势平台和专业力量,开展了六大类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累计开展调查225次,共调查西湖景区陆生高等植物1223种、陆生脊椎动物238种、水生生物250种、大型真菌77种、昆虫1353种,西溪湿地陆生高等植物770种、陆生脊椎动物161种、大型真菌41种、昆虫1044种,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依托杭州植物园等科研平台,持续进行珍稀濒危动、植物引种、科研和繁殖工作,先后引种4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了各类珍稀濒危植物近6000株。
在西溪湿地,成功开展了朱鹮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回归试验,带动全省珍稀濒危鸟类野外种群重建。目前,已收集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达到了186种。
来到茅家埠,清晰见底的湖水中,苦草、狐尾藻、黑藻、金鱼藻和范草等繁茂成片、欣荣摇曳,小鱼儿穿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水下森林”。景区运用工程化手段,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优化组合,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它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下演化,恢复健康天然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西湖生态修复的“秘诀”。
目前,西湖“水下森林”面积超过了三十万平方米。2022年,在茅家埠、长桥等湖域扩繁了苦草等沉水植物近一万平方米,西湖的“水下森林”越来越繁茂。
西湖“水下森林”不仅能固定住湖底的淤泥,还能吸收湖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提高水体溶解氧和透明度,给水中生长的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目前西湖水质达到Ⅲ类,水体平均透明度从约4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5厘米,在小南湖等区域甚至达到200厘米。
下一步,该景区将对照更高的标准和最新的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打造好“水下森林”,做好周边污染管控,在绿色低碳出行上做足文章,保持西湖水质稳定性,打造全国城市类湖泊治理的标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及运用,营造环境优美、生态稳定的栖息地,让市民游客身处西湖,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到别样的生态之美,有一种诗意栖居的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传承西湖“天人合一”理念,做好文化自信的深度传播,使西湖成为提升百姓素养的平台。同时,景区将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平台,让更多市民游客全过程参与西湖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让西湖这颗“人间明珠”始终光彩夺目,普世共享。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 翁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