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见|明 蓝瑛《松岳高秋图轴》
发布时间:2021-12-17 来源:浙江省文物鉴定站

明 蓝瑛《松岳高秋图轴》

署款:松岳高秋,法荆浩画于城曲茅堂,蜨叟蓝瑛。

印章:蓝瑛之印、田叔父

藏地:浙江省博物馆

蓝瑛(1585—约1664),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擅长画山水、花卉、兰石。他的山水以宋元为宗,早期画风秀润清简,面貌类似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中期画法杂糅江浙两地的习气。晚期笔墨臻于化境,渐趋苍劲疏宕,形成自身风格,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蓝瑛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后浙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不同,不能附属于“浙派”之后,而是自成体系。

蓝瑛天资聪颖,成名较早,又广交名流。他早年追随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得到孙克弘、陈继儒等名公硕望的指导,往返于江浙两地的游学经历为他日后自立门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随蓝瑛的门徒众多,家族中有子嗣蓝孟,孙蓝深、蓝涛,侄孙蓝洄等。学生有陈洪绶、刘度、洪都、冯(仙)湜、陈璇、王奂、顾星等。

蓝瑛以职业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承续宋元以来文人画传统,学习古人而又有创新,艺术成就贯通南北、熔铸古今,在文人画的时代,开创了职业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和文人画家笔墨情趣相结合的画风,形成了用笔疏放、苍老雄奇的独特风格。

蓝瑛是一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家,据学者考证,目前国内外存世的蓝瑛作品,最早的作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年23岁,最晚的作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时年75岁,其创作时间跨越明末清初、长达52年之久。

在晚明托古为尚的时代,蓝瑛作品多题仿某家之法,实则借托古之名,书写胸中丘壑,呈现自家面貌。六十五岁以后是蓝瑛画坛生涯最为精彩的时期,此时他定居杭州城东寓所,名曰“城曲茅堂”,在融汇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此画即是蓝瑛晚年风格之代表。

图片选编自《浙江馆藏文物大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