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壹问”带着18位家长和孩子走了一趟“文博之旅”,活动由钱江晚报和省文物局主办,从良渚遗址到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不仅有专家一路讲解,还能动手参与各种好玩的活动。
孩子们玩了洛阳铲,用刮子刮出五花土的模样,自己做了扎染,还看了装裱到底有多复杂,套用一位家长的话:“跟着壹问走,真是长知识,点赞!”
孩子们爱动手
家长们爱问专家
孩子们自然是各种玩,最开心的是拿着洛阳铲挖土,用刮子刮出五花土。
良渚遗址里,有小朋友看着汉代的古墓挖掘,却被墓旁边生长的梨子拐走了注意力,和拿着水壶浇水的果农聊起了什么时候才能吃梨;浙江博物馆里,有小朋友看着装裱,觉得叔叔用的鬃刷好好玩,要求妈妈也买一个带回家。
孩子们的童言童语无比可爱,家长们则静下心来听专家的演讲,学到了不少,也问了不少。
良渚遗址里,专家陈明辉说起了城墙上可能住人的证据之一是发现了古代的垃圾层,家长们马上就问,凭什么能判断?“挖出来的土是灰黑色的,含有机质比较多,判断是烧出来的草木灰,在考古时一旦发现这样的土,基本就是垃圾层,而且有很多破的陶瓷片,没有完整的,应该是用坏了扔掉的。”
“地下就只有4000多年前的遗址吗?为什么良渚人没有一直在这座城里生活下去,他们为什么搬走了?”“我们目前猜测应该是洪水,也有一些证据,这个时间和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年代是差不多的。”
“洛阳铲是古代就有的吗?”“不不,洛阳铲是在民国时候一个盗墓贼发明的,后来用到了考古上。”“哦,那民国前的盗墓小说写到洛阳铲就是不符合实际了。”一位家长接了话。
看纺织品修复学装裱
孩子们可崇拜专家了
上车前,记者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平常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博物馆吗?你们知道博物馆是做什么的吗?大部分孩子们都说“用来看展览的”。不过和博物馆的专家们接触了之后,家长们感叹:“真不知道,原来博物馆还是个科研单位,好多专家都是工作人员,不是请来做做演讲就走的。”
在丝绸博物馆里,纺织品的修复工作室让大家眼睛忙不过来了,孩子们围着显微镜看丝绸,还有孩子看着工作人员用肉眼几乎看不清的丝线织补损坏的纺织品,忍不住问:“你的眼睛是1.5的吗,这个丝线我都看不清。”这是一位戴眼镜的小男生,惹得带着口罩的工作人员眼睛都笑弯了:“没有1.5,做这个工作时间长了,就有感觉了,不一定眼睛好。”“好厉害呀,这个就是老师说的熟能生巧吧。”小男孩特别高兴,转头对妈妈说:“我要把这个厉害阿姨写到周记里。”
家长们更对服装的样子感兴趣,“当年就有这么细的褶子了,和现在的百褶裙差不多呀”。也有家长看着修补好的衣服问工作人员:“这么漂亮的古代衣服,你们什么时候办专门的展览?我一定带孩子来看。”
而在浙博武林馆区,装裱大师袁老师拿出了各种工具为孩子们装裱作品,6个步骤才实践了其中一个,复杂的程度就让一位家长感叹:“我好几年前去装裱过一幅画,当时还觉得有点贵,现在我觉得给少了。”
而用米浆来装裱画心,不用浆糊,是因为装裱是个可逆工程,以后还可以把画心揭下来,这让大家直呼“长知识了”。“不论哪个行业,都有很多窍门,学学很有味道吧。”记者听到,其中一位妈妈这样跟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