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公共服务
  • >
  • 专题工作
  • >
  • 首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系列活动
  • >
  • 媒体相关报道【已归档】
  •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探访杭州文化的DNA
    发布时间:2006-06-12 来源:杭州日报

      有这么一位家长,无论工作多忙,每个假期都会带着孩子去寻找杭州的老建筑,探寻那些深藏在西湖山水间的历史遗迹。

      孩子小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为什么别人父母都带孩子去游山玩水,而我和爸爸却像考古队员?

      幸好,父亲的讲解生动有趣。

      这位博士用心良苦,他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生长的这座城市的过去,从而知道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是怎样的一种基因———那曾经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那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还养育过那么多圣人先贤———从而,孩子的肩上会增添一份责任感和自豪感,他会知道:我从哪里来。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杭州日报邀请了四位对杭州文化和历史颇有造诣的专家,扮演起那个博学多才的父亲角色;20多个家庭,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带着他们的孩子,跟随着四位专家,一起探访杭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寻找我们这座城市的DNA。

      胡庆余堂里,剧作家薛家柱就着传统中药的暗香浮动,讲述了“戒欺”这样的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

      龙井十八棵御茶前,作家王旭烽煞有耐心地给小读者讲解茶文化,孩子们发现原来除了可乐,龙井茶喝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的;

      孩儿巷98号的花园里,花蝴蝶一样的小读者乖乖地围坐成一圈,听城建专家陈洁行爷爷讲陆游爷爷的故事;

      北山路的林荫大道上,被称为“杭州活地图”的仲向平,成为了那些老房子的代言人,把这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一个个讲给大人孩子听。

      大读者、小读者跟着并不年轻,但依然神清气爽的专家,在炎热的初夏里边走边讲解边回味:原来我们身边这些熟悉的甚至让人忽略它的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藏有那么多的文化,那么多的故事……

      请城建专家陈洁行讲老房子的故事

      探遗路线:孩儿巷98号陆游纪念馆、红楼

      讲解专家:陈洁行(杭州城建专家)

      小分队成员:陈婧、施钰莹、余安童、洪静雯、郑好和她们的妈妈、爷爷奶奶们

      【14:00孩儿巷里,给小伢儿讲陆游】

      6月9日下午,陈洁行带着一大队小伢儿和小伢儿的妈妈,爷爷奶奶们,浩浩荡荡地在孩儿巷中穿行。从延安路的巷口往中山路方向走不到二百米远,向左一拐弯,队伍穿梭进了一条两三米宽的窄巷,再走不多远,就见着两扇很有质地的深褐色木门。门“吱呀”被推开,孩儿巷98号,陆游纪念馆出现在我们面前。

      不巧的是,次日才是陆游纪念馆开放的日子,守门的大爷恪尽职守地拦住了我们,所幸他看到众多小伢儿,终于心软让我们在纪念馆外围的小花园里参观,于是小伢儿们爬上比她们矮不了多少的石凳子,在环境清幽别有洞天的陆游纪念馆里听陈爷爷讲起了故事。

      “孩儿巷里给小伢儿讲故事。”陈洁行老师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孩儿巷原来不叫孩儿巷,叫砖街巷,砖头的砖。后来因为这里住着的人很多都做泥孩儿,很出名,才改名字叫泥孩儿巷的,再后来,把‘泥’字也省了。原来这条巷子又窄又深,窄到只能通过一顶轿子。这里原来还有很多的庙,当年这里的关帝庙,香火很旺。”

      “孩儿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南宋的时候,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很出名的爱国诗人,叫陆游,他曾经在孩儿巷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后来这条巷子的名气就大了起来。”陈老师顿了顿脚,指身处其中的陆游纪念馆,“不过这个纪念馆不是他住的地方。”

      陈爷爷讲,孩儿巷98号曾经是属于清朝一位钱姓富商的民宅。陆游所处的朝代是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即使还有现存的建筑,也早已是“沉睡”在地下,而不是完好地留存在地面上。而这栋几经周折被妥善保存下来的清代民居,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历史面貌的孩儿巷老建筑,于是,这里就成了陆游纪念馆。

      四五岁的小伢儿对这么“高深”的话实在是有些头痛,于是开始在纪念馆的前厅花园里像花蝴蝶一样跑来跑去。逮住一个小朋友,问她今天听了什么故事,她说:孩儿巷,陈爷爷讲陆游爷爷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而同行的家长倒是对陈老师的话兴趣浓厚。其中一位爷爷当初就住在孩儿巷附近,目睹了这条巷子的变迁。“我们小时候,这条巷子就是又窄又深,很多老房子,很多庙。如今路拓宽了,老房子没有了,关帝庙的香火也没有了,还真是觉得很遗憾呢。今天在这个老建筑里,回味很多呀。”

      【15:00红楼是我们浙江最早的法院】

      “红楼是半个月之前才修缮完毕对外开放的。这里原来是我们浙江最早的法院。”陈爷爷讲解道,在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浙江省杭县地方法院”的老建筑里,浙江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构形成。

      “其实红楼如今只剩下半栋了,看建筑的阳台就可以看出来。原来这栋建筑,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延安路的中间。”陈老师比画着,原来从前的延安路,也是窄窄的一条,如果从前和今天的画面重叠,那么红楼就是横亘在延安路中间的法院。“再往前,这周边更是赫赫有名,曾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府第,南宋国子监、太学。”

      红楼前,小伢儿们同已经混熟的陈爷爷合影,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还非得让陈爷爷抱在怀里。镜头喀嚓喀嚓闪烁,将百余年前代表杭州历史的红楼、投身杭州城建事业五十余年的陈洁行和代表杭州明天的四五岁的伢儿的笑容映在了一道。

      随摄影师仲向平一起找历史

      探遗路线:北山路的孤云草舍、新新饭店、秋水山庄、菩提精舍、静逸别墅……

      讲解专家:仲向平(先后出版《杭州老房子》、《江南老房子》、《西湖别墅》、《北山街》等十多部作品,堪称杭州的“活地图”)

      小分队成员:葛坚刚、孙洁慧、胡正贤、黄金萍、陈贤方、潘海珍、倪晓娟及他们的孩子。

      记录:杭州日报记者董沛文实习生秦黎悦


      【14:00新新饭店门口】

      洪懿和他的妈妈看到记者,就从对面的西湖边兴冲冲地跑了过来,看样子他们已经来了很久。很快,仲向平老师出现了,他满头大汗:“今天是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特别多,我刚开完市里的一个会,没迟到吧?”

      很快,陆陆续续,家长和孩子们都赶来了,仲向平和蔼地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考虑到今天天气热,我们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在,我们就在这北山路附近走走,北山路是杭州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你们看那里。”仲向平手指着新新饭店宝塔似的圆顶上一个刻着年代的石面———1922年,“这个纯正欧洲风格的饭店已经有80多年历史了,现在还依然作为饭店使用,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新新饭店叫新新旅馆,一度是旧中国最豪华的旅馆之一。当年里面设有会餐亭、书楼阁、弹子房、跳舞厅、露天电影院等,并有自备的包车、轿子、游船等,曾在1929年的西博会成为唯一一家接待外宾的宾舍。那时候全国的很多达官贵人来杭州都以住新新旅馆为荣。解放后新新旅馆(中楼)和孤云草舍(西楼)成为省委组织部招待处,1978年又更名为‘杭州新新饭店’,其间秋水山庄、招贤寺也相继划入。”

      【14:30秋水山庄】

      小分队在仲向平的指引下,来到隔壁的秋水山庄,这里刚修缮一新,开着的门,透着一股悠远的历史气息,引人去探寻。

    “史量才,大家都知道吧,此人是当时著名报人,创办《申报》,这个人很有传奇色彩,不仅能文而且能武,所以,虽然他不是流氓,但当时上海的一些大流氓头子,都很敬重他,称他大哥。1925年他在这里以夫人的名字兴建了一幢别墅,取名‘秋水山庄’。秋水山庄仿照《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内有小溪、长廊、假山,沈秋水就在山庄内弹琴学艺,史量才也在闲暇之余与沈秋水双栖于此。”

      【15:00菩提精舍】

      带着依然沉浸在那段传奇中的痴迷心情,小分队辗转来到一面高墙背后。仲老师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墙上有什么?两个墙角分别有两个还能依稀分辨出字样的小碑”菩提精舍”。

      这座当年24名商人建成的“高级会所”,门庭敞亮、气派,仲向平说几年前这里还住着很多人家呢,很乱,垃圾也很多,北山路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之后,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这样的好地方,“菩提精舍原为1926年由24名商人以‘居士’的名义筹资建造,居士们建好这个地方之后,立了个规矩:任何人不能带女眷入内,不管出资多少,每人每年允许住在这里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并把这个规矩立了个碑,放在旁边。”仲老师指了指旁边嵌在墙上的一块碑,“当年的居民在这里住了那么多年,居然没有人发现这个碑。”

      小分队成员站在高台上,踮起脚尖,往墙外面看,“天天从这旁边过,想不到这墙里面是这样,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15:30静逸别墅】

      在当年“民国奇人”张静江的车库门口,大家停住,往上看那婉转延伸上山的石阶,“这石阶当时是用从德国进口的听装水泥做的,制作精巧,上面都做了防滑处理。”大家听说过一袋袋的水泥,谁见过这用奶粉桶一样包装过的水泥呢?

      “张静江腿脚不方便,出入都要人用轿子抬,可他为什么要住在山上呢?”对于仲老师的问题,大家都有点迷惑不解,“因为当时他有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需要安静才能睡得着觉,所以,住所不能建在街边,只能建在山上了。”

      小朋友们开始蹦蹦跳跳数台阶了,沿石阶上去,来到屋前的平台处,远处的西湖尽收眼底,实在佩服这座法式风格别墅的选址,安静地、恰到好处地将西湖拥在怀中。

      门旁的两棵大樟树,已有130多个年头,在它们枝丫的遮蔽下,一群探寻历史足迹的人们正回味悠长。

      与作家王旭烽一起品茶

      探遗路线:龙井十八棵御茶园

      讲解专家:王旭烽(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茶人三部曲》)

      小分队成员:简柳娟母子、陈秀华母子、潘朱菊、董慧如和她的孙女、张静母子

      记录:见习记者张藜藜

      【14:00龙井十八棵御茶园】

      我们出发的时候,是6月9日下午两点,正赶上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王旭烽一个人站在作协门口,炎炎烈日下,手里提着两包沉甸甸的书———足足十来本《旭烽茶话》,绿色背景的封面上是一碗清澈的绿茶。“应邀参加这次杭报的活动,给大家讲讲品茗,送一点东西是茶人的礼节,这些书就当是我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吧!”

      下午两点三十分,龙井十八棵御茶园门口。张静和她的儿子夏一鼎在一片掩映的绿色茶树丛中向我们挥手。随后,简柳娟和儿子应小亮,陈秀华和她的儿子杨文韬,董慧如和孙女杨心怡都陆续到了。潘朱菊是最后一个来的。阳光下,这位62岁的老太太满面绯红,不断地用手背抹着脸上的汗水。“我下了公交车后又走了一段路,想着王老师两点半就开始讲了,心里那个急啊!”老人家是杭州贝尔的高级工程师,做起事儿来特认真,她说,听旭烽老师现场讲茶很难得,自己听完回去后还要教给孙女呢。

      夏日午后的茶园很宁静。阳光洒在翠绿色的茶树上,像碎了的琉璃一样熠熠生辉。一缕阳光钻进午后的茶室,阴凉的空气里立即增添了些许暖意。暖意弥漫开来,温和地包裹着古朴的茶具、木桌。坐定了。我买来一些可乐。几个小家伙也许是渴坏了,迫不及待地去拉拉环,王旭烽静静地坐着,微笑着说,喝茶之前最好不要喝可乐,碳酸类饮料与茶是犯冲的。小家伙们点着头,将可乐塞到大人们的怀里。

      上茶。八只高高的透明玻璃杯里是碧绿的狮牌龙井,旁边是一只古色古香的茶壶。

      泡茶。不过别急,冲泡之前的茶叶与泡开之后或沉或浮的茶叶完全不一样。王旭烽要先带大家品一品这一杯没有经过冲泡的“茶”……

      王旭烽对孩子特别耐心,讲起茶文化来,也全然是充满童趣的口吻。茶叶是什么形状的?扁的?凹凸的?龙井茶为什么叫龙井呢?小朋友可以经常喝茶吗?

      “还有,还有我想看看长在茶树上的茶叶!”———七岁的小女孩杨心怡听得很认真,对没有经过加工的茶叶也来了兴趣。小男孩应小亮则更有意思,他双手捧着一杯刚泡开的滚烫的龙井茶,边听讲边喝,一口连着一口,以前只喜欢喝可乐的小朋友在大作家的,陶下,品得津津有味。

      【7岁小读者的口述日记】

      孙女:杨心怡,7岁,文一街小学一年级学生。

      奶奶:董慧如,65岁,工科出身,某研究所电脑专家。老人家说,读过王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非常喜欢。

      在课本里,我知道了“泡茶”是我们中国人款待客人的方式。爸爸也总是在家里摆上一罐“西湖龙井”。但是,为什么叫“龙井”呢?茶叶是怎么来的呢?我猜想,“龙井”的意思是不是说井里有一条龙呢?

      今天,奶奶带我来到了龙井的十八棵御茶园,见到了王旭烽老师。王老师听我说完,竟然表扬了我!她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坛子,里面有一条龙,这口坛子就被人称为“龙井”,后来,这口井所在的地方也叫“龙井”了。看来,我猜想得还挺对呢,真高兴啊!

      泡茶之前,王老师倒出一片小小的茶叶,摊在手上,让我们大家看。茶叶是绿色的,扁扁的。王老师提着茶壶,上下升降了三次,把热水倒进了茶杯。隔着热气,我看到那些扁扁的茶叶像绿色的小精灵一样在水里翻滚着,王老师说,泡茶的时候,不能够用刚煮沸的水,会烫伤这些小精灵的。

      不一会儿,茶叶就更加舒展了。柔柔软软的,像小精灵穿上了……绿袖子。对,就是绿袖子,今天中午我还弹过这首曲子呢!王老师说,给客人泡茶的时候,握着茶杯顺时针转是欢迎你的意思,逆时针转就是不欢迎啦。以后奶奶来我家,我要给她泡茶,还要握着茶杯顺时针转,多转几圈,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王老师讲到茶叶的来历,她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虽然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能够体会出来,茶叶是好东西。可不是么,王老师也说了,喝绿茶可以防很多疾病,还能防止小朋友近视!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说,茶身上有一种品质。就像喝茶时的感觉一样,不烈不腻,值得细细品味。做人、交朋友也应该像茶一样,要细水长流。我记住了王老师的话,这些都是我在课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呀!

      听剧作家薛家柱讲那胡岩的故事

      探遗路线:胡庆余堂、胡岩故居

      讲解专家:薛家柱(诗人、散文家、剧作家,电视剧《红顶商人胡岩》编剧)

      小分队成员:何节、裘金莲、简柳娟、陈秀华及他们的孩子

      记录:杭州日报记者潘宁

      【8:45大井巷·胡庆余堂门口】

      此刻,薛家柱老师已经在这里守候他的成员了。我们和小分队成员约定的时间是9点。

      薛老师的身后,就是建于清同治13年(1874年)的胡庆余堂。飞檐之下,深院之内,一场暗香浮动的往事,正等待着小分队成员来揭开它的一角。

      第一个报到的是裘金莲女士。很不凑巧,裘外婆原本要带她5岁的外孙女梁傅泠捷一起来探访杭州的文化遗存的,结果小外孙女半路身体不适,只好作罢。裘外婆一见到薛家柱老师,就像看见熟人一样亲热地招呼:“哎呀,薛老师,我以前看见过你的,你现在的气色比原来还要好!”

      第二个报到的是读者何节。简柳娟和陈秀华是杭钢职工学校的老师,她们各自带领自己的两个小男孩,准时向我们报到。

      【9:00胡庆余堂的回廊、店堂】

      “胡岩,很能体现江南商人的特点———聪明,善于经商,又非常讲义气。”

      薛老师开始向小分队的成员娓娓道来。

      这座百年的国药殿堂,这次凭借中药文化以及它所产生的文化空间而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戒欺”文化、建筑艺术、传统技艺这三大板块成为此次“申遗”成功的亮点。

      “戒欺”是薛老师重点解说的话题。在四四方方的大厅里,光线从玻璃天棚照射进来,那些散发药香的柜台,整齐堆叠的中药抽屉,密封的蜡罐,都被柔和的光线笼罩。店堂的中央有一只香炉,炉内是干净的,早就没有了灰烬,但用手触摸它的炉壁,又好似留有时光的余温。香炉里,藏着一段传说,与胡岩倡导“戒欺”有关。

      且听薛老师讲来。

      “胡岩做了这只香炉,告诫他的员工,一旦发现有人用假的原料来做药,立刻投进这炉内烧掉。有一次,有同行妒忌,谎称庆余堂售卖假药,胡岩当众将药投入炉内,结果,散发出浓郁的药的清香,烈焰淬炼出了一个铁的事实。胡岩不愧是一个深谙经营的巨匠,‘戒欺’的震撼力是强大的,它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的力量,直抵人心啊。”

      【10:00元宝街胡岩故居】

      2001年1月20日,建于1872年的胡岩故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修复,正式对市民开放。

      小分队成员结束对胡庆余堂的探寻,随薛家柱老师踏着城东南角元宝街的青石板,依傍着江南所罕见的基石高墙,走进豪华的宅第,走进幽深的历史。

      我们仰望着高达10多米的黛顶粉墙,也仰望着一片高远的天,仿佛这位红顶商人曾经无限高远的心怀。

      轿厅,门阔五开间,如此高大空敞,如此华贵气派。薛老师介绍说,胡岩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说话间,我们仿佛听见门外车马喧,人声沸,盛极一时的绚烂弥漫进来。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胡岩的资产已达2000万银两以上,田地万亩。他耗巨资,占地10.8亩,开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安居工程。《清代七百名人传·胡光墉传》记载:胡岩修建“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

      薛老师说,当年他就住在元宝街上。每天路过这座深宅,总能隐约看见高墙上的砖雕、石雕。后来,他所编剧的电视剧《红顶商人胡岩》在这里拍摄了三个月,他几乎触摸遍了这里的每一寸角落。

      这里仿佛一个巨大的迷宫。明廊暗弄,庭院天井,亭台楼阁,朱扉紫牖,雕门镂窗,假山叠石,小桥流水。百狮楼、融冬院、怡夏院、延碧堂、载福堂、和乐堂、清雅堂,处处都承载着一个盛极而衰的梦境。

      听听薛老师的解说词吧:“当时中国的丝茶贸易为洋商所操纵,中国商人受排挤,而蚕农受到严重的伤害。胡岩有感于此,便出资2000万银两四处收购生丝。最后竞争失败,胡岩损失利银1000万两,折本银800万两。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胡岩因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家资罄尽,负债累累,被革去道员职衔。之后一年多,他便忧愤而死。”薛老师感叹道,胡岩为了维持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他孤军奋斗,他的失败,是时代的悲剧。

      站立着是一个英雄,倒下去也是一条好汉。

      这故居中铺满了建筑与山水的华章。同时,也浓缩了一个生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