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机砂轮飞转,吴岳娴熟而敏捷地翻动着手中的杯子。不到半分钟,一对栩栩如生的虾展现在众人眼前。在昨日我市举办的“一绣三雕”精品展中,10岁小朋友吴岳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啧啧称赞声。
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昨日,市文广新局在市群艺馆前庭和展厅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和表演活动,纪念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上午8时半,当记者赶至市群艺馆时,只见二楼展厅里台绣、翻簧竹雕、玻璃雕刻、杜桥泥雕展品已是琳琅满目,艺术大师现场表演制作工艺品,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人们穿梭其中,或踯躅品展,或详观表演,品味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杜桥泥雕源于民国初期,以本地特有的青丝粘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塑像惟妙惟肖。杜桥镇西大街民间艺人朱吕贵擅长戏文泥塑,面对泥盘中的一堆黄泥,只见他用手指和竹木笔不停地搓、捏、刻,不到20分钟,一个手拉麻袋、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泥塑立在泥盘,拙朴可爱。
“咚、咚、咚”,传来一阵锣鼓声,国宝“黄沙狮子”也来为属于自己的首个节日助兴了。黄沙狮子相传始创于宋朝年间,最大的特点是把武术与传统的狮子表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在地上抓滚嬉戏,还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只见广场上十来张八仙桌叠罗汉般垒至半空,十来位身穿黄缎褂子,腰扎红丝带的舞狮师傅在堆叠了五六层的八仙桌间自由穿梭,凌空跳跃,左右翻飞,宛若灵猴,耍过堂、桌上筋斗、悬桌角等高难度动作赢得在场观众一片叫好。
一级品文物《宋大晟应钟》、民间曲艺《临海词调》、民间造型《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民俗风情《送大暑船》……从昨日开始以“守卫我们的国宝家珍”为主题的我市重点文化遗产图片展,将人们带进历史的记亿,领略人文的延续。
记者了解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近50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达58个,涉及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俗风情和民间杂技四大类。其中,台州乱弹、黄沙狮子、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济公传说、仙居无骨花灯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位居全省第二。 台州乱弹、黄岩翻簧和临海词调3个项目入选首批省民间艺术保护名录。